但卡特就任後,依然無法緩解通膨問題,使其於1980年3月攀升至14.7%的高點,卡特的支持率遂在該年底大選前夕跌破40%關卡。雖然伊朗人質危機與後續處理不當亦是敗選原因之一,但民眾對卡特遏止通膨的信心大失,乃是其連任失敗的最大關鍵。有此前例,也難怪隨著2022年期中選舉逼近,支持度跌跌不休的拜登會對數十年未見的高昂通膨嚴陣以待。
2021年美國通膨發展的3階段演變
2021年美國的通膨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通膨現蹤、通膨是暫時性或持續性現象的爭辯、聯準會棄守通膨暫時論〔圖3〕。
具體地說,經歷疫情爆發之初的震撼與混亂後,2021年美國經濟逐漸回穩,但年初通膨率低且失業率高,使3月聯準會仍預測當年通膨率將僅及2.4%,並重複以前瞻指引承諾維持貨幣政策寬鬆,直到通膨率重新回到該政策目標以上一段時間為止。
時序進入第2季後,美國經濟開始快速回溫,急遽擴張的需求及供應斷鏈讓商品供不應求,缺工問題更讓生產成本高漲,4月通膨年增率一舉站上4.2%後,即升勢不止,使金融市場出現擔憂1970年代惡性通膨再現的聲音,學界更直指寬鬆貨幣政策驅使需求大幅成長,而激勵性財政政策未讓財貨與勞動力供給相應增加,導致超額需求更加嚴重,乃是造成通膨激升且壓力持久不散的最主要因素。對此,聯準會自6月起便不斷信心喊話,強調只要生產供給瓶頸問題緩解,通膨即可改善,並在2022年中恢復正常。
然而,隨著2021年底節慶消費旺季到來,通膨率並未如聯準會預期般趨緩,反而在11月繼續攀升至6.8%。同時,聯準會克里夫蘭分行所做的通膨年增率切尾均值(Trimmed Mean),也在11月來到了4.155%的高點,遠遠超越過去9年來平均2.01%的水準;聯準會亞特蘭大分行編列的僵固性物價年增率亦在11月上升至4.0%,遠高於金融海嘯後10年平均的2.1%,顯示物價確實已出現加速上揚現象。
這些紛至沓來的統計證據,意味著通膨因素在各種不同財貨與服務之間擴散蔓延,薪資―物價螺旋上漲現象看似成形,使聯準會在12月會期承認「持續性」的通膨壓力確實浮現。而聯準會此次會期將2021、2022年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PCE)分別上修至5.3%、2.6%,顯示其預期高通膨持續時間比原先預期的久,又將2021、2022年失業率分別下修至4.3%與3.5%〔圖4〕,與前次景氣擴張時期(2009至2020年)的平均失業率表現相當,意味著美國勞動市場可能已十分接近充分就業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