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話文與幫派語言來說,要當老大的人,當然要給小老弟們甜頭、有錢賺,大家才願意、也心甘情願的追隨老大哥一起喊打喊殺,否則必然是「錢散人去」。今日中國在亞洲與全球影響力及地位的獲得,情況其實相當雷同─大部份亞洲國家、甚至許多中東、非洲國家,中國都是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
而這次美國端出印太經濟框架要如此「小鼻子小眼睛」,主要是國內政治與社會因素。川普上台就退出歐巴馬任內好不容易談妥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雖然被視為美國在壓制中國、地緣政治上的一大錯誤,但在國內卻有其市場與支持,此所以拜登上台重新加入WHO、巴黎協定,但卻表明不重回CPTPP(TPP之後改名)的原因,因為關稅減讓、開放市場都被視為傷害美國經濟與勞工的作為,不僅民間反對,兩黨也一致反對。
只是當主要亞洲經濟體除了印度、台灣以外,都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中與中國綁得更緊,且中國又繼續申請加入CPTPP、DEPA(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準備要「跟大家綁得更緊」時,美國抬出既無減讓關稅又乏市場開放的印太經濟框架,到底能吸引多少國家追隨?
大部份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國家,期待的還是關稅與市場,美國高談數位安全、智慧財產權、勞工環保權利等,未必是這些國家期待的,甚至有些國家可能排斥美國強把其標準加諸其身。最實惠的利益就是能增加各國出口的措施,日前韓國貿易部長訪美後就明白表示:市場准入可能是亞太地區國家期望從美國得到的重要回報。
因此,沒有關稅減讓與市場開放的印太經濟框架,美國要如何出奇兵、端出有牛肉的方案,吸引各國參與;還有框架中是否會有「排他要求」(主要是要參與國與中國保持距離),也值得注意;再來是中國會如何回應也值得關切。當然,作為利益關係人的台灣,當然要爭取加入,未來是否能加入、及在此框架中有什麼定位與利益,更值得國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