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民主人士陳子明(2):改革已死

2015-03-07 13:30

? 人氣

鄧小平的底線

問:回到「改革已死」的主題,您怎麼看1981-83年的政治緊縮?1981年封掉民辦刊物,1982年搞新憲法,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等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鄧小平是一刀一刀切,他本來有一個大家認為比較豐滿的形像,當然他後來反悔了,就一刀一刀把胖子削成瘦子了。他慢慢地削,有的是他自己削,有的是別人迫使他削。畢竟他還算是改革派,當時還有個還原派。鄧力群曾說,直到1980年鄧小平和陳雲都還合作得很好,但1980年以後,尤其是1984年,鄧跟陳就分手了。陳雲的力量也是很大的,薄一波、王震、胡喬木、鄧力群都是偏陳雲的。所以我說,在1980年代前期,「改革」是未定型的。

1980年代中後期,雖然鄧小平的底線已經很清楚了,但大家還是覺得,胡耀邦和趙紫陽仍有可能突破鄧小平的底線。這就讓我們這些在外頭的人,感到自己多少還有用武之地,至少可以做些事,而不是不能做事。而且,當時確實有很多新的東西在發展之中。

問:您當時的理念是政治改革跟經濟改革「並行」,還是政治改革「先行」?

陳:政改「先行」在競選運動中也有人提出過,胡平就曾經有此主張。王軍濤的競選文件有些是我參與起草的,我就沒有提到先行,我強調系統工程要並行。這裡頭,還要看到體制內的強大阻力。如果說政治改革必須先行,萬一先行不了,不就只好提革命了?

1994年陳子明在家中寫作(當年5月底剛「保外就醫「,監獄搬家,他不可以外出)。

1989年的分界點

問:「改革已死」的分界點是1989年?

陳:我認為1980年代的中國改革,實際上在1989年就已經死了,這個死是鄧小平自己殺自己。1980年代的改革雖然有大家參與,但還是可以把它定名為「鄧小平式的改革」,因為是他主導的。他主導的就是說他是腦袋,但他當時還有兩個胳膊和兩條腿。這個概念我以前沒說過,今天向你做一個表述。

可以說,胡耀邦趙紫陽是鄧的左膀右臂,這指的是兩股力量。一股力量是胡耀邦代表的中共黨內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派,以胡耀邦為領袖,包括於光遠、胡績偉、王若水、蘇紹智等很多人,他們有相當的話語權。雖然他們在跟胡喬木、鄧力群的爭鬥中,有時你佔上風有時我佔上風,但的確是一支理論隊伍,一股理論力量。毛澤東和蔣介石不一樣,蔣介石是靠軍隊、特務,毛澤東就很看重理論,毛認為沒有理論這一手是不行的。這支理論力量一直到1980年代都是很有作用的,影響了《人民日報》兩報一刊該怎麼發言、怎麼定調。這支力量在1980年代已經走到了哪一步呢?比如說,在1979年的理論務虛會上,很多人講毛澤東思想違背了列寧主義,說要搞黨內民主制。到了1980年代中期,這支力量認為列寧主義都不必談了,只談異化論、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等等。這是胡耀邦所代表的理論力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