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啟動,IPEF是否能達到其「制衡中國」甚至「抗中」的目標,尚待觀察,以目前情況來看,恐怕是效果有限。至於曾多次表達加入意願的台灣,確定未被列入成員,其中或有遺憾;不過,就實質經貿來看,其影響就現階段而言則是微乎其微、幾乎可「忽略不計」。
力挺台灣的口惠,敵不過國際現實
美國總統拜登本月12日在白宮與東協領導人舉行高峰會後不久,又風塵僕僕的踏上亞洲行,分別訪問韓國與日本;而這次亞洲行的重頭戲,就是在日本訪問時,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廸一起出席IPEF啟動會議,其他與會國家─包括韓國、澳、星、泰等國家以視訊方面參與,共同宣布IPEF正式啟動。
縱然不明說,但所有這一切,為的就是美國組建「抗中集團」,至於其未來能發揮多少效果,則看後續美國能給出多少牛肉、投入多少資源、相關國家的利益與選擇等而定了。
「印太經濟框架」是拜登政府提出的倡議,要提出此計劃,可以說是「拜川普之賜」─當年歐巴馬與亞太11國好不容易談定了一個區域貿易協定TPP,作為「重返亞洲」、制衡(或平衡)中國的利器,但川普上任馬上退出TPP,沒有美國的TPP實力大減,美國在亞洲經貿領域失去著力點。拜登上台後,因美國內部對自由貿易協定反感甚深,無法再重新加入,最後只能另起爐灶搞出這個「非驢非馬」的IPEF。
但不論TPP或IPEF,台灣都有強烈的參與渴望,從美牛到萊豬,到呼應美國提出各種「民主聯盟」的訴求,無一不是希望在「台美係空前密切」的想像中,得到美國的具體支持,而成為名副其實能積極參與的「國際社會的一員」,儘管國際現實如此殘酷,這樣的想像卻不完全是台灣的片面幻想,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四月底才在國會聽證上宣示,「IPEF沒有要將任一方拒於門外,包括台灣」,結果是台灣就不在名單之中,台灣只能表示遺憾。正如美國國會議員近乎密集地在最近提出各項友台法案,包括為台灣參與WHA發聲,但是,台灣最終還是未能拿到「觀察員」的「門票」,十三國挺台發言並未包括美國,美國能做的就是在大會否決台灣參與提案之後,發言表示遺憾,而台灣還要對美國的遺憾表示感謝。
對台灣而言,面對種種未能參與國際社會的遺憾,唯一能慶幸或自我安慰的是,事態就是如此,於實際的經濟發展影響極其有限,台灣還是台灣,不論是主、經濟發展或者防疫,台灣還是能內宣外宣自己是「典範」─如此重要卻孤立,的確也算絕無僅有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