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泉觀點:台灣華語產業的反向乖離與華語中心查核的合理性

2022-07-05 06:30

? 人氣

臺美12校聯合簽署優華語計畫校對校備忘錄。(教育部官網)

臺美12校聯合簽署優華語計畫校對校備忘錄。(教育部官網)

英語是全球第1大語言產業,澳洲排除留學障礙後,英語留學產業是紐澳第2大或第3大外匯經濟來源。華語是全球第2大語言,只有台灣與中國以華語為主,中國專制,台灣民主,因此華語產業是台灣獨特專屬產業,幾乎無其他民主國家可與台灣競爭,是有護城河的教育觀光戰略產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期與第二期國家華語方案

2004年筆者協助準漢辦組織教育部對外華語小組創立,並推出「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第一期行動方案(2005-2008)」大約30幾個計畫。間隔4年,教育部推出第二期國家華語規劃「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2013-2020)」,當時筆者發現其潛藏邏輯是:台灣市場太小,華語老師無出路,海外市場很大,沒辦法再管正體中文的存活了,趕快到海外,先搶市場再說吧!」因此筆者2014年提出一個Three domain model提醒華語八年計畫可能走偏了?筆者質疑:若賺得全世界,卻失去台灣正體中文,有意義嗎?失根的蘭花可能綻放美麗的花朵,行銷全世界嗎?

當時筆者發展「買一送一,學正體字,送簡化字」的正簡並列教材模組,經總統府核准,協助建立僑委會教材的標準基模,以翻轉正體中文的海外劣勢。Three domain model這個政策產業理論提醒:「近在眼前」台灣就有一個非常大的華語留學市場,但台灣自己把市場做小了。其次,「近在天邊」台灣就有一個海外華校市場。最後,「遠在天邊」較難掌握的是主流學校市場。這個理論的公式是「1+2=3」,亦即近在眼前的第1個華語留學市場最重要先鞏固,其次穩固第2個華校市場,然後穩紮穩打進攻第3個主流市場,才能發揮長期穩固綜效,而非「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很可惜,第二期國家華語八年計畫,一般的觀點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台灣華語產業的反向乖離

中美貿易大戰連動政治經濟結構改變,2020年起台灣華語產業出現一個反向乖離現象,一方面華語產業拉高到國安會整合教育部、僑委會及外交部,「華語教育2025」輸出好不熱鬧,一方面高教工會苦勞網等揭發華語老師失業與勞權好不悲慘。好不熱鬧與好不悲慘,很諷刺的反向乖離。從Three domain model可預測這種乖離,因為忽略近在眼前的第1市場,華語八年計畫是浮沙建塔無疾而終,「華語教育2025」是比較黏著的浮沙建塔?舉個簡單例子幫助理解,一位大學時辦理英語國際社團的企管系優秀帥哥,覺得華語教學正是他的理想,於是去讀華語教學碩士,也到國外大學擔任兩年的華語講師,發表2篇教學論文,風風光光。兩年後回到台灣失業,發現沒有華語教學工作,頂多是有一餐沒一餐的兼任鐘點教學,悽悽慘慘,一年後準備離開華語教學領域,隨便找個專任工作都比華語老師強。

台灣華語留學產業的改革方向

近在眼前的第1市場,台灣華語留學產業的改革方向是什麼?筆者研究發現,日本招收留學生的制度與台灣剛好相反,而且日本招收外籍學位生的比例或效率是台灣的兩倍。日本採取的是「理性產業模式」,政府創造穩定的日本語留學產業市場(約通過N2日語檢定才得以進入大學,N2約等於華測4級以上),然後誰來經營這個日語留學產業呢?日本限制資源使用效率較弱的國公立大學經營日語產業,國立大學的目標是拿諾貝爾獎。日語留學產業係由約400間「日本語學校」與「私立大學」投資經營。

台灣採取的是「非理性模式」,首先政府未創造國內穩定的華語教學市場,未比照日本至少通過華測4級才可進入大學就讀,例如國際產學專班直通車。政府將資源集中在所謂同是公家單位的「國立大學華語中心」,僅6所國立大學華語中心就約佔全國華語生統計的50%,台灣與日本的數據呈現強烈對比。

其次,「日語生的經營效率也是高於華語生」,其原因固然複雜,但道理其實清楚,「日本語學校」與「私立大學日語別科」是比較單純的理性經營組織。台灣則集中在「大學華語中心」,而「大學華語中心」寄身於「複雜的大學政治環境」中,公公婆婆很多,不是理性經營組織。「大學華語中心主任」不是穩定的理性經營者,隨著大學內部的政治鬥爭,隨時因政治因素而更替,而非根據理性績效。

兩個關鍵

因此,第一市場台灣華語留學產業的改革方向是從「非理性模式」,走向「準理性模式」或「半理性自主模式」,有兩個關鍵。大學華語中心係非營利大學法人組織,若採純營利模式往往失去道德例如台灣有些民間華語單位,淘空台灣投奔中國,正體中文也可不要,這樣適合參與涉及中國孔子學院的國家戰略華語產業嗎?

其次,大學華語中心若採純營利模式例如有些大學推廣組織,則又與補習班有何不同呢?「大學附設華語中心」從「非理性」改革走向「準理性或半理性自主單位」的第一關鍵,根據筆者的研究發現,首要條件是大學華語中心「必須為學校一級單位,必要時為獨立自主單位,除非是成立華語中心的前5年。」不可以是二級非自主單位,不論是推廣處的二級單位、國際處的二級單位、學院的二級單位、語言中心的二級單位,如果不是自主單位,失敗機率都很高,難以成為真正支援「華語教育2025」國家戰略的堅實基礎。試思任務單純的「師資培育中心」,教育部都規定必須是大學的一級單位,類似華語中心這種與國際戰略產業有關,運作複雜的單位,更應規定必須是校內一級單位。教育部的用語一直是「大學附設華語中心」,「附設」係指「附設一個獨立營運單位」,降低受到大學內部政治鬥爭與繁瑣行政的拖累,因此不是國際處這種行政型一級單位。「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是獨立一級營運單位,國際處是一級行政型單位,兩者雙軌互補。

近在眼前的第1市場大學華語中心,要成為支援「華語教育2025」的堅實基礎,還有第二關鍵。亦即政府要創造穩定的國內華語教學市場,讓大量的華語老師有專任的就業機會,才能集結優質且有組織能力的華語老師,有計畫的出國支援「華語教育2025」的國家戰略任務,而非目前的臨時招募。華語老師戰略任務階段結束回台,也可繼續有專任工作,而非失業。教育部政務官的使命是要確保第1市場有大量的專任華語老師就業機會,專任包括一般專任與國外常見的部份工時人員專任。

中美貿易大戰連動政治經濟結構改變,台商大舉回台設廠,台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擴廠,在少子化老年化海嘯的人口結構下,台灣的勞動結構已經不是缺工而是「嚴重缺工」的結構,因此2022年國安會與國發會督促教育部、僑委會大量倍增招收外國生來台成為台灣未來的中階技術幹部。外國生來台第一件事就是學華語,大台中華語聯盟早就建議政府「先修華語,再讀學位,本是正常留學的正軌」。在當前的結構下,政府創造穩定的國內華語教學市場已經可做到,政務官要進一步確認的是第一市場是否有大量的專任華語老師就業機會,大學附設華語中心是否可準理性或半理性的自主營運,以堅實支援「華語教育2025」。上述兩個關鍵無法確認,「華語教育2025」好不熱鬧終究是比較黏著的浮沙建塔而已。

近在眼前的第1市場就是台灣華語留學產業市場。這個市場有很多問題可從多角度探究,筆者在「高等教育十字路」的願景(風傳媒2017.11.16)、「國發會宜推動友善的留學環境:康寧斯里蘭卡案的思考」(風傳媒2018.11.19)及「華語留學產業與教育法規的修訂發展」(風傳媒2020.10.1)分別討論。鑑於教育部2022年6月22日發文給大學附設華語中心,規劃自今年起查核華語中心的營運,7月29日前要繳交近5年的營運報告書,內容包括教育部「111年華語文教育機構境外招生資格審查指標」之5面向20項指標,40頁報告書,外加至少13個附件,每個附件往往需要10頁,因此預估最少是100頁以上的繁文縟節疊床架屋,到底怎麼回事?華語中心查核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為何?

美國與台灣共同大力推廣「台式華語教學」。( 取自Learn Mandarin in Taiwan YouTube)
美國與台灣共同大力推廣「台式華語教學」。( 取自Learn Mandarin in Taiwan YouTube)

必要性

就必要性而言,查核對象是具境外招生資格之華語中心。而教育部從2020年3月起,禁止華語中心境外招生兩年,2022年2月甫剛恢復,到底要查核什麼?其次,禁止境外招生,華語中心營運陷困境,很多華語老師失業,疫情期這兩年政府對很多產業都進行大量多次的紓困補助,但沒聽說教育部對華語中心進行紓困補助,以降低華語老師的失業數。僅有一個什麼數位華語計畫,大家以為是紓困補助,都去申請,結果幾乎全部摃龜,通過比例很低,通過也僅是為教育部打工很苛刻,不是補助。換言之,過去兩年教育部對華語中心無情是鋼鐵事實,疫情期無補助,平常期其實也無固定補助。通常是有補助才有查核,沒補助沒查核。現在是沒補助,到底要查核什麼而且是繁文縟節?

教育部對華語中心無情,華語中心對教育部有情,按季填報華語績效給教育部當業務成績,終於去年教育部發個回饋公文過來說,華語中心去年的績效若達標發基本獎金。現在已經7月,基本獎金連個影子也沒有,助教打電話詢問,教育部回答,雖有公文說達標要發獎金,但不代表達標要發獎金,越聽越迷糊。簡言之,教育部禁止華語中心境外招生兩年,疫情期不關心華語中心的營運,沒有一塊錢的紓困補助(深耕經費是學位生,無法補助華語生)。此時此刻,教育部突然發文強制進行華語中心營運報告查核,正當性與必要性似乎低。

合理性

就合理性而言,教育部進行華語中心營運品質查核,也要注重自己的「查核品質」。什麼意思?筆者發現教育部的「查核品質低」,如何進行品質查核呢?僅以查核項目之一的華語教師資格為例,教師資格就出現4種不同的版本,說明如下:

1.公文的「111年華語文教育機構境外招生資格審查指標」第2面向第1項指標教師資格:「大學華語文中心教師須畢業於華語文相關系所或具有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

2.公文的營運報告第壹部份第二項師資發展的專任教師資格:具「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畢業於華語文相關系所。

3.公文的營運報告第壹部份第二項師資發展的兼任教師資格:具「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或畢業於華語文相關系所。

4. 公文的營運報告第貳部份第二項師資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專任、兼任教師資格:是否具「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

準此,這是「查核品質低」的事實。筆者看到這份公文,突然懂了,懂了什麼?按理這不是「臨時的偶然錯誤」,而可能是「錯誤故意運作多年」。舉個簡單例子幫助理解。筆者指導華語研究生通常要求做海外題目,有位研究生曾到紐西蘭自助旅行,因此就安排她做紐西蘭論文。未料有一天,她告知我說,做紐西蘭太麻煩不做了,因為其他教授告訴她,趕快去考教育部的華語教學認證比較重要,未來才不會吃虧。筆者說,教育部的華語教學認證是筆試,沒實習沒論文,華語教學碩士證書有實習有論文,華語碩士證書的效力比華語教學認證強,教育部規定的很清楚,華語碩士或華語認證都可以。研究生回答,其他教授說,教育部就是要看認證為準,不是看華語碩士證書。

後來我也屢屢看到堅持要華語認證,忽略華語碩士的不合理情事,理由就是教育部評鑑華語中心的實際操作就是看華語認證。筆者看到這份公文,終於謎底揭曉,這份公文的4個華語教師資格版本,已經故意錯誤評鑑各大學華語中心很多年,難怪各大學往往要求要有華語認證,而非華語系所。這項故意錯誤顯然是教育部華語認證主辦單位,為了增加華語認證報考人數,將華語審查指標第2-1教師資格指標的華語相關系所或華語認證,故意扭曲為華語認證。

華語教學系所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

進一步分析,「華語文相關系所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這個審查指標合理嗎?到底什麼是「相關」?再舉個簡單例子幫助理解。某華語系主任曾跟筆者說過一句話,他說K大應華系領先A大應華系。理由是K大應華系是外國生專班,學生畢業時有3個以上的工作在等,A大應華系學生畢業後就有就業壓力問題。B大華語系畢業後,在國內華語教學領域專任的比例不高。台灣華語產業第1市場要發展,首要工作是華語教學專業人才要有就業機會,因此教師資格應該明訂為「華語教學系所」,而非「相關系所」。

其次,非華語系所者若要進入華語教學領域,要去考這個華語認證,這樣才合理。筆者是教育部這個華語教學認證考試的創考規劃委員,當時的需求很清楚,為了幫助社會各界出國時,若擔任華語教學工作,國家可以提供一個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幫助在海外就業。若華語系所學生來考這個考試,因為已經有華語學分,可以減免大部分的考科,只要考一項,就可獲得認證。簡言之,「華語文相關系所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這個審查指標,應該修訂為「華語教學系所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刪除模糊不清的「相關」二字才屬合理,才有助於國家華語戰略產業的發展。

文字差以毫釐,但失之千里

華語中心營運查核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低,教育部「查核品質低」,是否就代表這項品質查核完全無意義,其實不盡然。如果教師資格審查指標能夠從「華語文相關系所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修訂為「華語教學系所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如果組織定位審查指標可從「心須為學校一級或二級單位」修訂為「必須為學校一級單位,必要時為獨立自主單位,除非是成立華語中心的前5年。」

上述兩項的文字差以毫釐,但失之千里。台灣華語產業最重要的第1市場,在過去兩年,好不熱鬧與好不悲慘,很諷刺的反向乖離。這項乖離在2022年有絕佳的反轉機會結構,但能夠反轉嗎?

2020年高教工會苦勞網等揭發華語老師失業與勞權好不悲慘,很多華語老師站出來,教育部華語預算被凍結。教育部2022年2月25日發出「預算解凍報告書」,說明如何解決華語老師的就業與勞權。華語老師可親自去看這個「解凍書」。為什麼華語老師的勞權長期存在嚴重問題,主因是掌握華語發展大權的教育部過去之政策作為,未解決這個問題。而教育部的請求解凍書,主要是敘述教育部過去之政策作為。

從形式邏輯而言,這是套套邏輯,也就是「文不對題」。從實質而言,這份解凍書報告幾乎不了解華語老師的勞權問題。因此教育部這份「解凍書」,正好是華語老師勞權狀況嚴重的明顯證據。筆者看到台灣華語產業第1市場的悽悽慘慘,深感無奈。2014年預測華語八年計畫是浮沙建塔竟然成真,2021年預測「華語教育2025」是比較黏著的浮沙建塔,希望不要成真。現在是教育部謙虛地靜下來想一想緩一緩,如何「改善與提昇查核品質」的時刻,而非強硬推動「繁文縟節品質查核」的時刻。

*作者現職朝陽科技大學華語中心主任。2004-2006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委員兼首任執行秘書。2002-2007行政院研考會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委員會委員。曾專任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長庚大學醫管系、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開南大學應華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