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是指對外國人進行的華語教學,即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十多年前全球華語熱,國內各大學華語文系所給予學生「掌握華語,翱翔寰宇」的願景,教育部至海外招攬外籍生的口號則是「學華語,到臺灣!」。我國於2013至2020年砸16億元推動「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來臺學華語人數八年成長3.55倍,2019年疫情未爆發時,來臺學華語人數達3.2萬創新高。
為了要延續八年計畫的成果,教育部目前推出了「臺灣優華語計畫」,鼓勵國內大學與歐美大學雙向連結,補助「校對校」(University to University,簡稱 U to U)的選送華師、聘僱外師、獎助華語生等項目。詳言之,其執行內容包括選派華語教師赴國外教學、甄薦外國學生來臺灣學習華語,以及協助雙語教育活動等,裨益持續推廣我國精緻優良之華語文教育,進而促進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提升臺灣國際影響力。在此契機下,「臺美教育倡議」應運而生,一方面由臺灣填補美國華語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教育部希望透過「優華語計畫」,招募更多美國優秀師資來臺灣中小學擔任英語老師,提升臺灣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然而,在「臺灣優華語計畫」下深藏了些許的隱憂。對華語教學似乎利多的消息,多數華語教師並不看好。例如,華語文教師在大學的華語中心一直未納入正常的教職體系,聘以兼任居多。並且,根據《教育部補助選送華語教學人員赴國外學校任教要點》,受教育部外派至海外的華語教師以四年為限,且補助的費用在歐美幾乎無以為繼,教育部訂定的每月補助一千二百美元過低,無法支應在美的生活開銷。許多華師擔心此計畫無法能妥善保護華語教師權益。
此外,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臺灣實施嚴格的入境控管,想來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不得其門而入,降低外國學生來臺意願,連帶衝擊我國最大宗的華語教育生源。許多大學華語中心因而減少開班,華語教師授課時數驟減,從實體教學轉為線上教學亦有限,飯碗岌岌可危或甚至不保,有些老師被迫辭職,卻得不到補償金,自嘲為用過即丟的「免洗餐具」。此窘況已持續近兩年了,如今華語教學界甚至憂華語,師資方面將會有斷層的現象。
與師資檢定有關的為教學能力認證考試。雖然我國自2006年起開辦「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包括四科筆試(國文、漢語語言學、華語文教學和華人社會與文化)與一科口試(華語口語與表達),但此證書其實在國際上效力不大。許多考生反應,認證考試中出現的術語,似乎不常出現在華語教材,且多以記憶性、知識性居多,實用性不高,並未與華語教學的合格職能產生直接的連結。因此有華語教師建議,認證考試應該要加入國內外常見華語教材的內容及設計理念、教材的詞彙跟語法點的安排與解說,以及華語文能力測驗(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簡稱TOCFL)、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Taiw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簡稱TBCL)的相關研發,如此的認證考試才能與教師的教學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