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2030雙語國家教育」的第一主角

2022-03-07 05:50

? 人氣

若英語教學旨在提升國民英語力以增加國際競爭力,華語教學則是吸引國際人士認識臺灣的外交利器。(示意圖/koreacognex@pixabay)

若英語教學旨在提升國民英語力以增加國際競爭力,華語教學則是吸引國際人士認識臺灣的外交利器。(示意圖/koreacognex@pixabay)

我國政府於2018年宣示,以「2030雙語國家教育」為目標,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教育部自2019年起積極推動雙語國家政策,期基於臺灣已掌握華語[1]使用的優勢,加速推動高等教育雙語化,以及均衡完善高中以下教育階段雙語化條件和環境。在此政策裡,雙語中的第二語英語是學生的目標語(target language),而華語,即中文,是他們的第一語。在政府如火如荼的推動下,除了在大專校院推動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簡稱EMI),今年(2022)開始,教育部不僅增加中小學英語課的時數,亦鼓勵各校以英語講授其他科目。教育部挹注大筆的經費補助公立學校改善學英語的環境,包含大專校院25億元、高中以下學校65億元。英語儼然成為主角,而華語恐淪為配角。然而,因華語是臺灣社會的第一大主流語言,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甚至沒有英語環境,在初學英語時,學生勢必高度依賴華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英語和華語在語言類型上分屬不同的語系。有學者認為,英語為形合(hypotaxis)的語言,華語則為意合(parataxis)的語言。所謂的形合為形式關聯,或是顯性邏輯,即句與句間的邏輯關係依賴語言形式手段(如,連接詞)來體現;意合則是意義關聯,為隱性邏輯,句與句間的邏輯關係不完全依賴語言形式手段來體現。換言之,英語的語法手段主要是透過詞形變化來達成,例如,在現在式中,英語的主詞為第三人稱單數時,句子的動詞的詞尾要加-s或-es;又如,過去式的動詞為規則變化則要加-ed。華語的動詞在語法上沒有詞形變化,說話者大多依賴語境或時間詞來表達現在或過去的概念。雖然英語和華語的詞序(又稱語序)多為S(主詞)— V(及物動詞)— O(受詞),英語的句子主詞多半要出現,除非在特別的條件下(例如,祈使句),華語的句子則常省略主詞和受詞,理解句意非常仰賴語境。例如,中文和合本《聖經》有一段經文: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其英文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Bible版本對照如下: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does not dishonor others,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

Love never fai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