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過去20年少子化的大趨勢,今年四月立法院通過、五月施行的《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將使得大部分現存私立大學於未來10年內陸續退場。光是今年上半年,已有4家私大宣布停招或停辦。據國發會推估,如果民眾優先考慮公立大學的想法不變,10年後恐怕只有2.4萬個學生會選讀私立大學,換算下來僅能支撐5到6所私立大學。在這法案研擬討論過程中,政府獨重「學生受教權益的維護」及「倒閉後校產的清算程序」,但對這個即將來臨的私大倒閉海嘯及其引發的社會衝擊和問題,包括如何幫助倖存私大健全發展及輔導遭解雇教職員持續就業,則似不聞不問,並無進一步的著墨與規劃。
臺灣的私立大學的教學研究品質比之公立大學略遜一籌,乃因後者從政府拿到的經費比前者多出許多。再加上政府以維護學生權益為名,訂立學費上限,使得私立大學無法採用「經由高品質爭取高收費」的經營模式,而不得不走入「因為低收費所以低品質」的負面螺旋。建校於1980年以前的老牌私立大學,因為歷史比較悠久經營比較有口碑,在未來10年的淘汰競爭中存活率較高。至於那些於「廣設大學」政策實施後才成立或升格之私大,則一路走來荊棘載途、顛簸不平。然而,即便在如此困頓艱難的經營環境下,仍有一些私立科技大學為國作育人才無數、辦學績效可圈可點。不對這些科大施予援手、任其自生自滅,不但不符公平正義原則,更是浪費辛苦累積的社會資源!
少子化,加上中美貿易戰後臺商回流、國際公司擴大對臺投資,以及Covid造成高科技產業一枝獨秀吸引人才,使得臺灣各製造業,尤其是非半導體相關的產業,都面臨史無前例的大缺工潮。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1月公布的「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報告」指出,2021年臺灣製造業缺工11.9萬人,包括資通訊、智慧機械、汽車、電子等核心戰略產業,其中尤以中階技術人力的缺工最嚴重。易言之,傳統以移民工填補藍領勞工缺口的作法,隨著臺灣產業的轉型升級逐漸變得不可行。臺灣下個世代製造業所需的勞工,不論是本國或外國籍,都需受過紮實的基礎工程教育,才能快速因應瞬息萬變的產業演進,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
上述兩個問題—如何幫助辦學有成的私大繼續存活,及如何填補製造業中階人才的缺口—事實上可由以下方案一併解決:鼓勵大型企業或製造業入主私立科技大學。
中信集團入主興國管理學院,與敏實集團入主大華科大為兩個已知案例,前者尤其成績斐然。具體來說,公司對大學的競爭力可以有以下四大助力: (1)公司將每年招募新進員工與訓練新進和既有員工的預算注入大學,作為招引優秀新生的獎學金及犒賞教研績效突出老師的獎勵。這些資金提供可以與公立大學在教研品質一爭長短的競爭條件。(2)公司大量提供在學生長期實習、畢業生全時工作的機會,這樣的就業前景對大學招募本國或外國新生的吸引力應有相當大的增益。(3)公司主動參與大學科系所規劃與課程內容設計,甚至提供相關工程製造設備,以確保教學內容涵蓋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工程實務的細節及足夠的實作操練經驗。這樣訓練出來的畢業生在就業後,較能快速上手盡早成為即戰力。(4)公司有計畫性地從已實際建廠的國家大量引進外籍生源,以培養未來返回母國協助經營廠務的儲備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