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成為今日台灣民主的代名詞。始於2014年九合一地方大選,台灣的選舉民主已經定型;四年內必舉行兩次大選,一次地方大選,一次全國性大選,兩次大選結果又息息關關,相互影響,決定了所有政黨與候選人的成敗禍福。選舉民主之所以成為今日台灣民主的代名詞,根本的原因是,選舉是任何代議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沒有選舉,就沒有代議民主;沒有「自由選舉」(Free election),就沒有真正的自由民主。在這方面,最簡單的例子是,台灣有幾乎百分百的自由選舉,香港只有極其有限的自由選舉,中國則完全沒有自由選舉;所以,台灣、香港與中國三地的政治體制完全不一樣。
選舉民主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是「連任」制度的建立。經驗事實證明,連任制度的存在,在極大程度上,確保了「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這個金科玉律。連任制度的建立,從某種角度看,確立了一種選民和經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之間一種微妙的權力制衡關係。政治人物因為必須尋求連任,避免了政治人物成為不受民意節制的脫韁野馬,從而可以讓全體選民獲得政治人物的必要尊重,使代議民主得以健全運作。經由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上任以後「拼連任」、「拼選舉」,是自然也是應然的行為。在台灣偶而會聽到一些保守反動的泛道德主義者痛斥政治人物一天到晚拼選舉是不當行為,殊不知,掌了權力的政治人物只有在追求連任時才可能讓多數人受益。
我們可以說的更直白一點,代議政治下,任何經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從總統、立委、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連任成功」是從當選那一天開始就設定的日常工作首要目標。選舉腳步越近,政治人物就會更加謙卑起來,努力做事,如推政策、弄文宣、爬樓梯、送行送水、跑紅白帖、喬人事、喬醫院床位、各式各樣的選民服務,風雨無阻。那怕是平日作威作福的政治人物也必須彎下腰來,向選民鞠躬拜託,冀求支持。總統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總統能做的事就更多了。
蔡英文總統前一陣子可能是她自上任以來最謙卑的時刻,很多人都看得出來。原因有二:第一,執政兩年,整體中央執政表現不如預期,不得多數民心支持,尤其是逐漸體認到單靠個人及其核心團隊的能力無法適當回應變化萬端的內外政經形勢;第二,為求2020順利連任,當下一屆總統大選腳步逼近時,必須及早佈局爭取黨內外的選舉支持,或排除各種可能的威脅和障礙。基於這兩個因素,蔡總統自去年中,開始逐漸謙卑起來,並理性地著手進行相關的佈局,以期達成2020順利連任的首要目標。這是典型的「連任壓力誘導下的理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