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人文課程如何連結至「當代議題」與「抒情自我」?

2022-09-20 05:50

? 人氣

台大學生會舉行台大校長候選人座談會,六位台大校長候選人 台大研發長李百祺(左起)、台大資工系教授郭大維、台大工學院院長陳文章、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出席    。(柯承惠攝)

台大學生會舉行台大校長候選人座談會,六位台大校長候選人 台大研發長李百祺(左起)、台大資工系教授郭大維、台大工學院院長陳文章、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出席 。(柯承惠攝)

9月14日晚間,台大學生會及研究生協會舉辦「校長候選人座談會」,向六位台大校長候選人提出問題,其中一個問題為國文課是否應該從必修改成選修。由於台大學生會在去年便已有此提議,而網路上的相關討論更可以回溯至2018年,因此,該議題成為「校長候選人座談會」的焦點之一,可以說毫不意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六位校長候選人中,有的贊成廢除大一國文必修,有的認為「基礎人文素養很重要」,有的強調「國文教學應針對各學院的不同需求」,有的則提醒同學思考一個(殘酷的)現實問題:中文系老師的工作權怎麼辦?由於原本參選台大校長的現任台大文學院院長黃慕萱教授未獲校務會議推薦,因此上述六位候選人都不是文學院的老師,他們談到廢除大一國文必修時,一方面可能「旁觀者清」,另一方面也可能無法確切明瞭「基礎人文素養」的教學問題。我擔任台大文學院的專任教師已有十五年,以下分享個人對於大學人文課程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不僅跟國文教學有關,更牽涉到「人文素養」的本質。

我常常在想,「人文素養」真的適合在課堂上教嗎?若是,應該怎麼教?撇開大學不談,中小學歷史課的教學,早已提供了一些負面經驗,歷史學者對此亦有針砭。曾經任教於台大歷史系的呂世浩老師指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人們接受了漫長的歷史教育,背誦許多年代與人名,「長此以往,年輕人普遍對歷史學失去興趣,更不知學習歷史的作用何在。」(呂世浩《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頁25)

我的想法跟以上觀點有點類似。「基礎人文素養」的教學問題之一,就是在背誦與考試之間消磨了學生的興趣,此外,在人文課程中,學生常常不知道置身於當代的「我」,跟這些課程內容到底有什麼關係。針對上述的教學問題,本文接下來將聚焦於兩點。第一,人文課程如何跟當代社會的問題或危機產生對話;第二,人文課程如何跟自我產生關連——走筆至此,我不禁想到教我大一國文的方瑜老師,她不僅會在課堂上跟我們聊正在發生的野百合學運(沒錯,就是要談政治!),也會教我們如何在閱讀《史記》時,追尋自我定位。大一國文課,是我在大學時最喜歡的三門課之一。

有學者認為,社會上的一些問題或危機,可能跟群眾的人文思辨能力不足有關,這便凸顯了「基礎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以德國為例,希特勒在群眾的支持之下崛起,納粹誤用「優生學」,迫害無數的猶太人(尤太人)、身心障礙者、同性戀者,等到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各大學檢討過去偏重科技的發展方向,轉而致力於加強人文教學,希望不要讓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