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為離岸風電國產化浪擲9000億元?

2018-07-05 06:30

? 人氣

德國離岸風電。布萊梅哈芬風機維修商所需的海事工程人員訓練中心。(顏麟宇攝)

德國離岸風電。布萊梅哈芬風機維修商所需的海事工程人員訓練中心。(顏麟宇攝)

離岸風電第一階段於4/30遴選決標時,費率為每度5.8元,6/22第二階段競標費率竟然低於2.5元。此二費率差價使得未來電費暴增9000億元。此一資訊在報端披露後,舉國嘩然,媒體一片撻伐。立法院國民黨黨團也立即到台北地檢署按鈴提告,並將進一步到監察院告發,追究行政責任。

經濟部面對各界排山倒海責難,只能跳針般重複其一再遭受打臉之理由。但細究為何遴選費率如此之高最主要的理由其實是因為推動「國產化」之故。本文即較詳細檢視「國產化」議題。

其實政府推動國產化,一開始就走錯路,離岸風場有如國內礦藏,為何要交由外商開發?中國、日本、韓國都是本國開發商主導,外國風機業者只是本國開發商的「供應商」,是業主與包商關係,要推動技術轉移,自然方便。

蔡政府目前割地賠款作法只將大好江山的風場九成由外國人開發,再花大錢將生產的產品(電力)買回,希望由簽定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所謂備忘錄(MOU)來推動國產化,根本是隔靴騷癢,起手式就錯了。

要建立產業一定要有經濟規模,目前兩階段釋出之550萬瓩容量勉強符合經濟規模。若國內開始即由國內開發商開發主導,則可審愼評估選定單一機型進行技術轉移以達國產化之目標。但問題是目前風場由6家開發廠分別得標,未來採用之風機未必同款,極可能無一可達建立產業之經濟規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綠色電力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攜手組成離岸風場開發團隊,(左起)日本丸紅執行役員電力本部本部長横田善明、台灣綠色電力公司董事長郭淑珍、台灣汽電共生公司董事長張明杰、天力離岸風電科技公司董事長林逸傑,以及見證人徐小波律師。(圖/台灣綠電提供)
台灣綠色電力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攜手組成離岸風場開發團隊(圖/台灣綠電提供)

目前在台灣活動之離岸風機廠商至少有MHI-Vestas(丹麥)、西門子(德國)、奇異(美國)及日立(日本)。各家又有不同機型,關鍵零組件規格都不同。因各開發商可能會採用不同機型,結果很可能沒有任何一個機型可達推動國產化的經濟規模,除了基礎結構外,國內廠商多已不願投入大量資本及資源開發不符經濟規模的產品。

離岸風力關鍵技術,指的是葉片、齒輪箱、發電機及控制系統等。但今日國內廠商參與金額較大的反而是塔架、水下基礎,周邊設施如變壓器,配電盤及電纜等。真正關鍵的零組件,有些本來即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如輪轂(Hub)、機艙罩(Nacelle)等超大型鑄件之永冠),但如齒輪箱、葉片、發電機傳動軸等,則因受限於前述之經濟規模及令人生畏之認證流程及費用,是否有廠商願意投入,變數極大。為爭取標案,許多國際風機廠商也與國內廠商紛紛簽署備忘錄,但一方面備忘錄沒有法律效力,另外也未強制開發商投資多少金額培值國內廠商及本土產品比例,其對促進國產化之功效如何令人懷疑。

建立任何產業決非一朝一夕之事,人才培育要時間,廠商學習要時間,必須詳加規劃,細水長流並有市場願景之下才可成功。但今日因廢核時程急迫,在有時間壓力之下,兩月之間以遴選及競價方式怱怱釋出550萬瓩容量給外商,根本是揠苗助長,殺雞取殺卵,遏殺國產化機會。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