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球觀點:入學不採英文,國際更菜英文

2022-11-21 06:40

? 人氣

明年大學申請入學個人申請不採計英文達百系以上。(資料照,柯承惠攝)

明年大學申請入學個人申請不採計英文達百系以上。(資料照,柯承惠攝)

一一二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不採計英文的科系過百,除了令人擔憂學生英文程度和國際化能力外,也間接否定台灣的雙語政策。然而,高教海嘯危機尚未到來,一一七學年度才是關鍵,接下來幾年陸續結束營業的大專院校可以預知,學校為了求生存勢必會一再降低入學門檻,對我國未來整體發展有相當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教改時筆者正好在北市某公立高職任教,聽一位參加教育部教改會議的教務主管說,教改委員認為我國應走全菁英教育,往尖端研發邁進,高職可逐步汰除,以加強高中水準,讓學生都可接受普通大學教育,將台灣打造成科技島為目標。

對此看法反對最激烈的族群是師大工教體系的教師們,一來影響其教學的職位,二來台灣將陷入基礎技術人員之荒,結果恐怕連水管修繕人員都難尋。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在高職端設立普通科,由學生自由選擇未來是念普通大學或技職院校。華人社會的父母仍看重子女的學歷,加上各地廣設大學,近年少子化更催化人人都可進大學的現象,學歷鑑定及審查的機制,漸漸聊備一格。

筆者任教科技大學二十餘年,深感學生英文程度的變化,偶有突出的學生,經常是之前居住在英語系國家者。反觀大部分本地生,即使從小到中學在補習班加強英文者,其綜合及平均程度仍有成長的空間,亦有學生將大學當成補習班,想到大學從頭學習英文,造成教師班級經營的困擾,如此現象亦出現在國立大學。

日前,筆者在南部參加一國際研討會,發現工作人員間的英文程度有相當的落差,經詢問該活動民間派遣公司主管得知,所有兼職人員皆來自附近的合作大學,程度好的均為移民回台的學生,並表示本地英文可以的學生越來越少。相信這位主管的心聲會引起許多教師的共鳴。

「二0三0雙語政策」的主旨是要讓台灣年輕人更具國際經貿競爭力,深化國際融合的程度,政府並已與英國文化協會完成中學英文能力調查,同時要求大學開設一定比例的全英文課程,但在嚴格要求英文的同時,又容許個人申請可免除英文成績,實有互相矛盾之處。如果入學申請可以通融,為何教大一國文的教師也要用英文授課?國發會等主管單位是否知道,我國學生英文真實的平均程度?再者,學生英文程度呈現兩極化現象,對台灣整體發展絕非是件好事。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國家強弱的基礎。雙語政策的立意甚佳,但需務實前進,離二0三0年不到八年,難以想像屆時政策如何落實。英文是國際語言,溝通的工具,即使本職學能再優秀,無法用英文與世界接軌,將延遲新知的交流,或只能拘限於區域發展。學校招生不易是事實,但要犧牲教育品質求生存,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學校和社會。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應介入個人申請取消英文科目一事,更應提前部署,如何解決學校結束後,學生及教職員的安置問題。

*作者為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光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