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臺灣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將成為世界先河?!

2021-12-20 05:50

? 人氣

前多數外師不易適應臺灣的職場文化與工作情境,參與所在學校課程設計、與本地教師共同備課的情況,並不理想。(示意圖/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供)

前多數外師不易適應臺灣的職場文化與工作情境,參與所在學校課程設計、與本地教師共同備課的情況,並不理想。(示意圖/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供)

2021年11月初,南部某縣與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共同舉辦「英語暨雙語教學資源中心」揭牌儀式,在國教署補助、傅爾布萊特基金會支持下,實現了「國中校校有外師」目標。縣府宣稱,透過外籍教師(外師)的引入,除了英語文教學外,也能將異國文化帶給學子,接軌國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上景況,不是個案。新北市在3月份,宣布達成聘用100位外師目標。當時新北市政府還發布數據,指稱其他五都外師人數依序為桃園市83人、臺北市55人、高雄市50人、臺南市41人,臺中市35人墊底。六都人口數排名第二多的臺中市,外師人數墊底,遭受放大檢視,飽受批評。不過,桃園市隨後在8月份宣布,外師達到114位,中小學涵蓋率已達43%。至於屏東縣早在2020年11月就宣布,一年後必要讓全縣高中、國中、國小校校都有外師,涵蓋率100%,以利進行雙語教學。

然而,如果從「2030雙語國家」目標來看,以外師人數作為關鍵指標、各縣市競逐的焦點,相當奇怪。我們實在很難理解外師人數,為何和雙語國家的實現,具有因果關聯?

回到教學現場,期望一位外籍教師巡迴各班上課,就足以讓學生認識異國文化,具備國際觀,這真是異想天開。此外,目前多數外師不易適應臺灣的職場文化與工作情境,參與所在學校課程設計、與本地教師共同備課的情況,並不理想,而且許多本地師資時常淪為外師的翻譯助理。以雙語教學而言,其目標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等科目時,能逐漸自然而然地增加外語(就是英語)作為學習的媒介,實質上,這不是英語課,還是原來的學科課程。目前會與外師合作的學科教師,通常都具有英語溝通能力,但卻時常出現類如外師本科是生物科,搭配美術科教師上美術課,我國教師反而得分心去搭配外師,幫學生說明外師剛剛講了什麼內容的現象,至於這些內容是否為美術課的學習重點,那可就不一定了。

學生、讀書、考試、上課、書櫃、圖書館、書架。(圖/pixabay)
期望一位外籍教師巡迴各班上課,就足以讓學生認識異國文化,具備國際觀,這真是異想天開。(圖/pixabay)

教育部在推動雙語教學時,目前先將英語文、國語文、社會領域三個科目,排除在外。理由是,雙語教學是針對語文課程之外的學科課程而定,況且要讓英語文教師去教其他學科課程,屬於強人所難。至於國語文,要格外融入英語文為學習媒介,畢竟不倫不類。而社會領域三科目所需要用到的英語文,通常比數理科目複雜多了,所以暫時略過。但這幾個科目中,部分英語文教師不免涉入雙語教學,因為各校外師頂多一位,分身乏術,所以英語文教師還是得搭配學科教師,在這情況下,學科教師大可倚賴同事,於是這位英語文科同事仍然成為翻譯。在這樣情況下,學生難免疑惑,為何多此一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