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沉默的羔羊:臺灣的教室總是老師「一言堂」

2022-12-26 05:50

? 人氣

臺灣跟歐美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我們把教育當做名校升學率的手段,最大目標就是保證自己的學生擠進名校。同時,很多人去念熱門科系,因為他們考量到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圖/Unsplash)

臺灣跟歐美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我們把教育當做名校升學率的手段,最大目標就是保證自己的學生擠進名校。同時,很多人去念熱門科系,因為他們考量到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圖/Unsplash)

臺灣的課堂跟歐美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學生們通常都不願意主動上課時發表意見。對歐美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在老師上課時發言,甚至有些學生為了要講話而舉手好幾分鐘,就是想要爭取機會發表意見。可是,我們的教育環境裡面,甚至是大學都一樣,很少學生願意在課堂上講話,通常都是讓老師一個人撐全場,臺灣的教育是很標準的「一言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學生養成習慣在課堂不講話,當然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老師沒有把機會讓給學生。老師可能拼命趕課,或者埋頭對著黑板一直寫。所以老師很少會把焦點放在學生的身上。久而久之,學生坐在教室裡面感覺到很無聊,自然就拿起手機開始漫遊網路世界,不管是臉書(Facebook)、即時電報(Instergram)、還是推特(Twitter),甚至是更多的網路遊戲,才是眾多云云學子上課時候的歸處。不管教育再怎麼改革,我們都擺脫不了填鴨教學。

為什麼臺灣的教育環境不能跟歐美一樣?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我們號稱自己是西方教育,可是骨子裡我們還是很東方。例如,我們的教育還是著重在「背多分」。五、六年級(也就是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很熟悉在學校老師都要考古文默寫,也就是我們根本不考慮學生到底懂不懂文章說什麼,就要求學生要一字不漏背下來,我們認同這樣的教育是「不求甚解」。甚至早期的教育還強調,只要答錯幾題學生就要被老師打幾下手心,因為那個時代認同皮肉痛是學習最好的方法。

但是,西方的教育非常注重批判思考,他們不會像我們這樣,整個教育只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而已,然後考試完也忘光光,反而是更全面的加強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甚至是看事情的批判能力。所以,西方的教育非常強調學生要在課堂上面發表意見。老師不會強制要求學生接受某一種觀點,而是鼓勵學生從各種角度來看一件事。長期累積下來,西方的教育在學生大學畢業,已經足夠把學生訓練成一位具有獨立思考的個體。

上課的「一言堂」還不是最嚴重。當臺灣進入少子化以後,很多學校面臨倒閉,學校的教育甚至變成重視家長的干預。例如,大學的畢業公演會考量到底家長喜不喜歡,如果家長不喜歡學生的畢業公演,甚至學校會為了家長的意見而調整內容。甚至大學生要休學還需要家長同意,很多臺灣人也都同意這樣做,因為他們認為大學生的學費是父母支付的,當然父母有權力不讓大學生休學。除此,我們的教育還面臨很多學生的精神問題,董氏基金曾經調查,13.3%國高中職學生(每7人有1人),及18.7%大學生(每5人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