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台灣主權基金的話題再起,央行則幾乎是抵死反對,說了很多言之成理的理由,但台灣不該成立主權基金的最大理由,卻是央行不能也不敢說:低劣的政治文化與政客!
由於有立委提案修央行法,希望提撥10%外匯存底成立主權財富基金,讓這個老議題再次浮現。不論是對外發出的新聞稿、或是在立法院的公聽會上,央行都是持保留態度。雖然嘴巴說「不反對主權財富基金,但建議立專法,也沒有說不能用外匯存底」,但由央行舉出的國內外案例看得出,央行實質上並不贊同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
央行說了許多財經上專業的理由,而且都正確無誤。例如,那些主張從外匯存底中「撥款」成立主權基金的立委們,顯然把外匯存底看成「國庫的錢」,就如財政部口袋中藏著國庫馬的錢一樣,所以就可以拿出來成立主權基金。
但實際上外匯存底談不上是國庫的錢,頂多說是「台灣人民的錢」─台灣人努力工作生產賣到國外、賺到的「外國錢」,換回台幣時,這個外幣就成為外匯存底,由央行管理;甚至也不全然是「台灣人民的錢」─外資來台投資匯入資金、換成台幣,也會在外匯存底中。
央行總裁楊金龍說外匯存底有其相應的負債,就是這個道理,央行舉國外案例時也再三強調,大部份國家其實是由其實資金來源、或發公債籌措,即使來源與外匯存底有關,也都是先「在市場上買或借」,並非無償撥用。
這也是央行最堅守的基本立場:原則上不要動外匯存底的腦筋,想無償撥用更是堅決反對、抵死不從。但如果政府另有財源、另立機構而為之,央行就沒太大意見了。
央行的反對理由有道理,應該堅持、值得尊重;但台灣不該拿外匯存底去搞啥主權基金,更重要的原因是:差勁的政治文化與治理,看看國內外案例即可了然。
全球已經有40個左右的國家成立主權基金運作,其運作方式、投資決策都有不同,但大都是長期投資、追求更高的報酬率等為主。不談投資重點與策略之不同,以國家政體的性質看,大體可分2類:一類是較接近威權統治型的國家,如中東產油國、新加坡、中國、俄羅斯等,這些國家不必透明、不用被監督與問責,主權基金可「憑良心運作」。
另一類成立主權基金的國家,則是透明度高、治理較佳、可被監督與問責的民主國家,最著名的當然是挪威的養老基金,其它還有澳洲、韓國、美國部份州(如阿拉斯加的永續基金)。這些國家民眾會比較放心把大筆資金交由政府操作、忍受短期虧損、同時可透明監督其績效。
台灣算是那一種?大概都不是吧。台灣當然是民主政體,但看看現有的國發基金、或是拿千億元投資扶植產業升級的基金,甚至拿國庫錢新成立各種公營事業,就已出現不少弊端,從政治考量、關說的投資案,到公營事業的腐敗濫權事件、再到政客與「綠友友們」爭食利益,大概不會有太多人相信、肯定政府的治理、清廉,而敢於把數百上千億美元再交給其投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