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指出,這對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來說一直是問題,現在他受到俄羅斯關鍵盟友的擔憂所束縛。而且不只是中國。土耳其是少數幾個迴避西方制裁、繼續支持俄羅斯的其中一個國家,是該倡議的第三大受益者,在該倡議的延續中也獲得既得利益。這進一步限制了俄羅斯的影響力,並凸顯其與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不平衡動力。
德國智庫「德國外交關係協會」(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訪問學者、前俄羅斯央行官員普羅科彭科(Alexandra Prokopenko)表示:「政治上,這項倡議成為俄羅斯的累贅,這非常清楚地表明,普京需要艾爾多安與習近平,勝過他們需要普京。」
美國華府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格勞伯(Joseph Glauber)表示,俄羅斯的算計取決於「他們想讓盟友多高興」。目前,中國可以從澳洲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獲得糧食,但烏克蘭仍然是糧倉,格勞伯表示:「我認為該倡議的終止將被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視為非常負面。」
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家巴雷特表示:「雖然它們一直願意不在國際論壇上公開反對俄羅斯的侵略行動,但人們自然會想知道,如果俄羅斯開始直接傷害他們的經濟及人民,他們還會繼續默默支持俄羅多久?」
儘管如此,俄羅斯還是竭盡全力壓制烏克蘭的農業部門。3月的談判中,俄羅斯僅同意將該倡議延長60天,僅為之前延長期限的一半。專家警告,縮短的延期加劇了烏克蘭生產商面臨的壓力,他們一直努力因應較低的價格及持續的運輸及檢驗挑戰。巴雷特表示:「我不認為俄羅斯真的有能力拒絕延長該倡議,這只是俄國試圖盡可能地讓烏克蘭面對更複雜的情況。」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格勞伯表示:「無論如何,烏克蘭都正受此影響。」他說今年烏克蘭的糧食產量及整體出口都再次下降,「戰爭的長期影響確實對烏克蘭的農業造成巨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