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照著走就好,不要想太多!談大學的殭屍化

2023-07-10 05:50

? 人氣

在廣設大學政策推動的20多年來,大學入學率2022學年到達了98.94%,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數2022年接近1千萬人,高教人口規模居全球第二,但輿論也早有「重量不重質」之譏。(圖/翻攝自台首大官網)

在廣設大學政策推動的20多年來,大學入學率2022學年到達了98.94%,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數2022年接近1千萬人,高教人口規模居全球第二,但輿論也早有「重量不重質」之譏。(圖/翻攝自台首大官網)

前言

臺灣高教的發展,在廣設大學政策推動的二十多年來,老牌、新設和升格改名的普通、技職各類型大學校院遍地開花,不僅滿足、甚而創造了高等教育程度的學生市場需求,大學入學率2022學年到達了98.94%,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數2022年接近1千萬人,高教人口規模居全球第二,但輿論也早有「重量不重質」之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教育部運用競爭性計畫經費的強勢主導下,大學辦學也顯得卓有成效,如世界百大排名臺灣不再是絕緣體,算到5百大的話也有10多所大學進榜,「競爭力」果然增強。透過鉅額經費的「拔尖扶弱」,獲得頂尖研究大學、教學卓越大學、典範科技大學等計畫經費補助的學校為數甚多,儘管這些計畫本應是對辦學力度不足之「補助」,但常見大學將之操作成對辦學績優之「獎勵」,混淆視聽不說,這些鉅額經費超級大計畫是否真實提升了臺灣整體高教之品質?好像也沒能具體給國人一個說法。

如果只看以上2個現象的前半段:「大學程度學歷人數世界前茅、以及大學在國際排名上有所增進」,我國高等教育確實「績效卓著」,此成果適合編入教育年報之類的政府刊物作為大內宣。但在這值得說嘴的檯面下,卻隱含著我們高等教育出現令人慨嘆的殭屍化(zombified)危機。

沒有思想功能的殭屍機構

在理論和方法上尋求轉變社會學傳統框架的德國社會學學者Ulrich Beck(1944-2015),將傳統社會系統裡如國家、民族、階級、社區等概念,稱之為「殭屍概念」(zombie concepts),其意是這些社會系統類別其內容已經死亡,剩下空洞的術語,但仍然存活著且在使用,但這些術語可能已失去了其原始含義,剩下的僅是一個殭屍類別的術語[1]。

本世紀初Beck的殭屍概念被許多學者重新重視,並將之應用於檢視大學教育,遂出現「殭屍大學」(zombie university)之說[2],指摘當代大學已變成準市場機構,專業精神和學術信任的道德標準低落,取而代之的是學科對學校經營的貢獻度,和教職員績效責任的計量,改變了原本重視的大學自主思維,校園內充斥「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都應該是可以計量的」工具性思考,而「思想」難以計量,故不受重視。

又如英國「卓越研究體系」(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將大學科研成果以量化指標為核撥經費基準,以致人文學科中有價值的研究卻不適配REF制定的可量化標準,而REF還要求學術研究提出「影響力」報告以便控制大學,大學對此視而不見,幾乎默許了這種控制,還採用「創造性寫作」(creative writing)的技巧來迎合要求,教師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填寫計畫書及撰寫研究貢獻;學者們更發現,REF並非要把大學所創造的思想發揚於世,反而是阻止思想產生真正的影響,甚至是防止那些以思考為己任的人思考,最終導致大學裡智力活動明顯社會化,思想明顯政治化,當代大學既無力阻擋,又迫切需要這種控制帶來的實質利益,只好習慣了「在控制下思考」(thinking under control),逐漸喪失了直接思想的功能。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