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劇《天下長河》裡,背景講述清朝康熙十五年開始治理黃河水患的故事。劇情裡另外陳述官場的現實生態。例如,好不容易十年寒窗的徐乾學考上科舉榮登探花,卻被安排在翰林院只做「整理聖諭、編輯宮抄」的抄書工作,因為翰林院三年就出進士,根本不缺他一人。而徐乾學一個月的薪水是七兩三錢銀子,只要月考跟年考沒過關,照樣要扣薪水。自己深知官場生存不易,所以往宰相明珠那裡送一萬畝水田的地契,但是被拒絕後再送給宰相索額圖,才榮獲賞識。
跟過去科舉時代一樣,臺灣的教育情景也充滿了現實與理想拉鋸。在《泛科學》網站刊登一篇文章〈唸物理系能幹嘛?若大多數的學生不會成為物理教授,課程又該如何規劃呢?〉提到:「美國的物理系畢業生中,最後大約只有5%會成為物理教授;即便是留在學術界,也有很多人會轉戰例如工程或資訊科學等相關領域。大多數的物理系畢業生,其實並不會留在學術界,而是走進各行各業,從事各種多樣類型的工作。這些工作機會,有半數左右是來自私人企業。」以現實角度來看,不管大學生當初念什麼科系,多數人畢業後進入職場的工作都跟大學就讀的科系不同,所以大學的訓練多半變成學非所用。
如果教育只是培養學生一技之長,或者說教育最終的目的只是要讓學生拿到一張畢業證書,那麼教育體制還有必要讓學生修那麼多的課嗎?況且很多大學的課程對學生畢業後求職根本沒有用處。再加上臺灣已面臨少子化的危機,很多學校找不到學生來源要被迫關門。學校面臨各種現實的生存壓力之下,也就顧不及教育的初衷了。
其實,教育裡面除了各級學校亮眼的升學率,跟校門口看不見盡頭的榜單之外,很多不在考試出現的無形部分反而更重要,但是很少人真正在意這些。例如,中小學通常都在固定的班級上課,但是總有一些學生在教室裡故意亂丟垃圾,當導師詢問是誰丟的,也沒有人願意承認。甚至把沒有喝完的手搖飲直接丟入回收桶,結果整個回收桶發惡臭,讓值日生徒增困擾。學生在學校裡養成壞習慣,或者說,學校沒有能力讓學生培養出好的習慣。更嚴重的是,很多學生的原生家庭中早就有家長抽煙了,學生從小在抽煙的家庭耳濡目染,因此未成年就已經有重度煙癮,學校頂多也只能抓到學生抽煙時不斷給予申誡或小過,但是學校無法幫助學生成功戒煙。
再者,學生的品格教育,也無法讓學生們在考試引導教學的體制之下產生良好品格。當學生面臨大大小小、源源不絕的考試時,學生其實很難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每件事情背後的意義。在《網路溫度計》有一篇文章〈大學生為什麼爆肝?〉提到:「都已經離家三百里了,當然要燃燒生命用力玩啊!!根據我們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的調查,大學生們還是喜歡晚上在外面趴趴走占53.3%,也有很大的比例喜歡宅在家看韓劇,打電動有43.8%,而把握夜深人靜認真看書好時光的只有2.9%。」學生經歷了高中以前十二年的約束,到了大學突然沒人管,就認為讀大學是「由你玩四年」。根據此報導,大學生真正在晚上勤奮讀書的比例非常低,反而很認真地把握青春時光享受夜店、網路交友,與線上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