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成績不該成為親子代溝

2018-09-01 06:10

? 人氣

親子之愛應建立在包容與尊重的關係才會和諧長久,以愛為名的「戒嚴令」並不是愛。(取自藍色項圈臉書粉絲專頁)

親子之愛應建立在包容與尊重的關係才會和諧長久,以愛為名的「戒嚴令」並不是愛。(取自藍色項圈臉書粉絲專頁)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最近公布親子兩代的煩惱排行榜,根據調查報告發現,「功課」同時成為親子兩代的共同煩惱,然而親子對學業的憂慮卻迥異:孩子大多是煩惱考不好被懲罰、被排太多才藝課,而家長大多擔心孩子的成績如何更進步,這反而成為兒少的壓力來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樣的情況不由得使人想起暑假一齣公共電視微科幻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發社會廣大回響,更激起許多觀眾的共鳴。劇中各集〈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雖是各自獨立的故事,卻都不約而同控訴了在扭曲的升學主義潮流下,這些所謂「直升機父母」強力要求子女有好成績,處處以「一切都是為你好」為名箝制並扼殺青少年自由發展,成為孩子的夢魘。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下,台灣許多家長仍走不出分數迷思,而為了讓子女有更好的成績,不惜管控孩子的一切,甚至連一些休閒娛樂都被禁止,把這些省下來才有更多時間去補習課業或是學一些「家長個人想要然後塞給孩子的」才藝課(或為孩子升學或為向其他人炫耀,即便這些才藝課孩子不一定喜歡)。然這用「愛」包裝的壓迫卻會導致孩子時時處在高壓緊繃的環境中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出問題,最後就算學業真的有起色卻付出遠比成績進步更大的慘烈代價。

2012年國際兒童人權日(11月20日)前夕,家扶基金會公布了一項調查,指出在15到18歲的台灣學生中,有情緒困擾者高達1/3,而有15%的學生曾有過輕生念頭,當中又以國中基測成績PR97(相當於全國前3%)的績優生壓力最大、最想輕生。近來明星高中學生因承受不了父母過多的期許與壓力而自殺的憾事頻頻發生,不也是如此?

父母即便對子女負有管教義務也不該過當,何況在這個行行出狀元的多元社會青少年的未來發展不是只有成績這種單一價值才能衡量,建立在包容與尊重的親子關係才會和諧長久,以愛為名的「戒嚴令」並不是愛。

*作者為中興大學校務會議前學生代表、曾任台中市政府第2屆青年事務審議會青年代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彥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