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積電而言,即使初期赴美投資有美國政府壓力的成份在內,但後來的海外投資,則更多是地緣政治競爭下,不得不然甚至必要的全球佈局。除了早期在美國有設廠外,台積電新增投資與廠房基本上都集中在台灣,成本較低、管理方便、供應鏈完整、匯聚效益強大,晶片輕、小、價格高,運輸成本與距離不會是重要考量,因此全面性的「根留台灣」就是合理的抉擇。
但在地緣政治競爭時代,各強權、大國都擔心國安、憂心風險、急於掌握本身的晶片製造,台積電不應各國邀請去投資設廠,這些國家不會放棄掌握晶片製造的目標,結果是便宜了其它競爭對手,把機會與補貼都讓給對手,從而餵養對手的實力,這時去才是理性的選擇。更長期來看,如果貿易保護主義與壁壘形成並惡化,在各大市場有投資設廠是可避險。
因此,台積電的德國投資定案,可以說是初步確立在地緣政治競爭時代的全球佈局─各大經濟體中,台積電在最大經濟體美國的投資最多,次之的是在全球第4大經濟體德國的投資,但在德國的投資代表的是在確保整個歐盟的尖端晶片的需求與安全,日本則是全球第3大經濟體。
至於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原本就擁有晶片製造能力,台積電也已在中國有投資設廠,在歐美全力封殺中國大打科技戰時,台積電已難在中國增加尖端製程的投資,畢竟,美國政府無所不在的長臂管轄權,台積電是「扛不起」的。
但在全球前4大經濟體都有投資設廠後,台積電因應地緣政治競爭時代的全球佈局算是初步完成,下一步或許可看看才上升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正想發展半導體的印度,是否能吸引台積電前往。只是在台積電必要的全球佈局、及各列強必要的「去台化」中,台灣的利益該如何衡量、評估,是值得再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