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大也要「寄存名額」、而且占國立大學比重近半時,台灣高教的迫切危機盡在其中矣!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13學年大專院校共有51校、5898名額寄存,不意外的是大部份都是私校寄存名額,如私立大學有14校、2687個名額、私立技專校院有31校、2877個名額,但讓外界意外的是,寄存名額中有2所國立大學、共29個名額,而其中竟然有15個名額,占5成以上是台大某人文社會科系,台大證實此事,同時強調10年前台大就曾寄存8個名額,因此也不是首次發生。
確實不是首次發生,但此事也再次提醒政府及社會,少子化帶來的高教冰河期,正持續擴散、侵蝕到高教各領域中,時間不會緩和,「虛構數據」更無助解決問題。
所謂的「提存名額」堪稱教育部的一大「德政」與「數據創新」。具體的作法是如某校某系經教育部核可招生100人,但校方認為今年只能招到70人,就可「寄存」30人在在教育部而不必縮減核准的招生數,待學校認為招生狀況好轉,或想調配招生名額時再請取回。正面看、或是說好聽是:讓各校能彈性因應招生市場的變化,講難聽點就是讓註冊率、招生情況不佳的學校,有了一個官方批准、合法美化數據、粉飾太平的管道。
不過,從台大今年也出現寄存名額大概可看出,寄存名額、美化數據可以短暫欺騙學生,但對緩和衝擊毫無助益。相反的是近年的發展顯示,少子化對高教的衝擊與傷害正加劇中,那些用寄存名額方式自我安慰,說要待「招生情勢好轉」時再取回名額者,是自欺欺人了,連台大都不例外。
造成高教冰河期的原因非常簡單:少子化。戰後嬰兒潮時代,台灣每年新生兒人數在40萬人,但近30年來每況愈下,從掉到30萬人到20萬人,而且一去不回頭。這2年考大學的學生出生在民國94年左右,當時新生兒人數只有20萬人左右。與此同時,國內大專院校數量則一路擴增,從數十所至169所,供需嚴重失調,那些位居後段班的私校大概都難逃退場命運。
高教學歷文憑的「貶值」現象,幾乎是「觸目可見」;從幾年前傳出「考8分就可上大學」,到現在每年高鋒99%左右的錄取率,再到國立大學錄取率破4成「越來越好考」;今年固然出現台大也要「提存名額」,但其實之前就已出現「頂大碩博班」招生掛零的窘狀─去年大專校院碩博班有54系所註冊率掛零,其中台大有五個所掛蛋,政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等多所知名頂大也都入榜;過去要居前3%的學生才進得到這些頂大,現在是前10%就能考進頂大;對學生而言,誠為好事一件、上頂大更容易了,但對學校而言,則有學生素質降低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