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過新技術衛星監測農場、農田及森林等的碳排放和碳吸收
自從2015年的巴黎協議後,儘管許多國家都喊出203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但以歐盟為例,碳排放僅減少約9%;聯合國環境署於2021年10月26日公布《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各國氣候承諾不足,落後《巴黎氣候協定》升溫控制需要達到的水準,如要實現碳排放目標,到2030年基於環境保護的投資需要增加2倍,為了確實達到淨零排放,需要具透明度和可驗證性的工具。目前計算工業碳排量的技術大致成熟,而淨零排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物系統,如林地及農田的碳吸收仍無法準確估算。為此,農業科技新創公司Carbonspace在2021年12月宣布,透過衛星觀測並輔以AI,已能精確監測農場、農田及森林等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該衛星技術業經歐洲航太局認證,已能監測解決上述碳吸收和排放資訊,可以幫助企業和政府訂出進一步減碳政策。CarbonSpace執行長Oleg Demidov博士說,這些數據顯示出各種碳資訊,透過衛星涵蓋全球的觀測能力,幫助企業和政府監控整個供應鏈中的碳排放,並完全可由遠端操控。
肆、先進各國陸續發展永續農業科技,協助農業成為淨零時代的商機
除透過衛星精確監測農場、農田和森林等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外,由最新的農業與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政策資訊,也顯示出各國均積極採行應對措施,包括:推動有機農業合理化施肥、生質能發展、設置節能或再生能源設備、改良畜禽腸內發酵及制定政策法規等。由於全球糧食和農業對地球環境產生的影響深遠,根據Hannah Ritchies & Max Roser在2020年的調查指出,食品生產過程所排放溫室氣體量占全球26%,農業使用全球50%可居住地、70%淡水抽取量,造成全球78%海洋和淡水優氧化。 事實上,農業不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貢獻者。廣義農業包含森林、海洋和土壤等,都是儲存二氧化碳的最佳天然倉庫。目前產業界正為尋找可交易的碳權所苦,而農業正是一個很好的提供者,如能善用科技輔助、妥善規劃,將有很大機會成為淨零時代的商機。 近年國際間面對當前極端氣候環境與糧食安全嚴峻挑戰,農業對此貢獻將不容小覷,乃紛紛推動綠色糧食戰略。
美國農業部業於2020年2月即提出農業創新議程(Agriculture Innovation Agenda,AIA);乃為整合美國農業部所需的資源、計畫與研究等,為農民提供工具,並將美國農業定位為能持續供給未來糧食、纖維、燃料及飼料等需求之領導者。目標在2030年達到食品廢棄物減少50%,2050年農業產量增加40%,而環境碳足跡則減少50%。日本於2021年5月發表《綠色糧食戰略》,其架構就經濟、社會及環境,分別訂定各中短期目標及計畫關鍵績效指標,以達到期望建構永續產業基礎結構,包含4大目標:1. 農藥減半、2. 降低化學農藥與肥料、3. 擴大有機農業25%耕作面積(100萬公頃)以及4. 園藝設施化石燃料零使用。從經濟、社會、環境3大面向切入,以長期視野規劃攸關人民健康飲食生活、永續生產和擴大ESG消費市場等策略。《綠色糧食戰略》針對有機農業部分,提出2030年全面耕作省力化。例如:導入堆肥顆粒化及自動除草機器人等新技術,以及開發兼顧土壤維護和本土天敵的輪作系統。至2040年目標針對主要作物,建構新世代有機農業技術體系,如:應用AI光波與聲波的高科技防病蟲害技術、開發抗病蟲害品種及土壤微生物機能等應用。歐洲議會2022年2月7日環境暨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委員會通過農場至餐桌策略(Farm to Fork Strategy,F2F),明列27項促進綠色食品生產、發展更健康永續的飲食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等措施,預計到2030年,將有機農業面積擴增至少25%,並減少50%的化學農藥用量和風險,及減少20%的化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