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3月對東京的無差別轟炸開始,到1954年3月美軍在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的「喝彩城堡」(Castle Bravo)行動為止,日本人可是深受美國帶來的核子汙染災害,也難怪最後本多豬賜郎與東寶株式會社製片人田中友幸最後會選擇以哥吉拉這隻「喝彩城堡」創造出來的怪獸,來對美國發出無聲的抗議。
破壞東京的哥吉拉,是日本人透過大自然反撲的形式來彰顯日本面對美國這個外來侵略者時的無力感。這種反美的意識形態,還持續到了90年代上映的電影《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台灣譯《六度空間大水怪》)當中。劇情中出現了受輻射線感染以前的哥吉拉龍,在二戰末期的太平洋島嶼上與日軍並肩作戰,將美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劇情。
這段劇情反應的不僅是二戰以來美國給日本造成的傷害,同時還反應了日本自70年代成為經濟強國以來,美國對自己即將失去霸主地位的恐懼。美國一如對當今中共的反制一樣,用一紙《廣場協議》創造了日本的泡沫經濟以及「失落的30年」。而《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的反美劇情,也導致後來四部平成哥吉拉系列的電影都無法在美國上映。
反美等於肯定軍國主義嗎?
可見哥吉拉背後代表的,是過去80年來美日之間複雜的關係。那麼經歷過二戰那個世代的日本人對美國的仇視,是否就等於他們肯定或者讚揚二戰時的日本軍國主義呢?本多豬四郎也好,田中友幸也罷,都曾經以軍人或者電影人的身份參加過「大東亞戰爭」,肯定曾經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贏得的勝利深深引以為榮。
田中友幸還參與拍攝了《北方的三人》之拍攝工作,這部電影在1945年8月5日上映,為軍國主義日本的最後一部政治宣傳片。當然他們倆人本來就是日本人,沒有必要為他們倆人在戰時效忠軍國日本加以苛責。事實上在經歷了戰後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之後,相信他們對日本發動戰爭給周邊鄰國造成的傷害是有所理解的。
所以會有哥吉拉本身是美國創造的怪獸,但是卻不斷襲擊日本的劇情,在這裡我們也就不難發現答案了。因為如果沒有日本率先對中華民國發動侵略戰爭,然後再把戰爭擴大為太平洋戰爭的話,就不會有後來在廣島還有長崎被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乃至於後來一系列美軍的核武試爆,當然也就不會有哥吉拉這隻怪獸。
整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其實哥吉拉系列的製作人們不會不知道,尤其是曾經在中國服務過的本多豬四郎.相信對日軍的戰爭暴行不會陌生。因此哥吉拉系列電影反對的不只是美國的霸權主義,同時也批判了日本的軍國主義,這點同樣反應在1953年上映,同樣由本多豬四郎指導的電影《太平洋之鷹》中,片尾字幕上出現了「戰爭只會帶來破壞」的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