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行庫的「公公併」話題再次浮出,財政部說明「公公併」的「8大重點」,同時承諾1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
望之煞有介事,實則官樣文章打官腔,外界完全不必期待行庫公公併能有進展,財政部的書面報告其實也可免了,因為就是官僚的「作文比賽」,讓官員省下時間,多作點「實事」可能更有益國計民生。
上周立法院質詢中,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根據中華徵信所提出的報告指出,台灣的金控只需要9家,台灣所有銀行均無法排到全球前百大;而以經營績效與市占率等指標看,公營行庫都遠遜於民營金控,台灣14間金控獲利前三名都是民營,行庫中表現最佳的兆豐金成績也只有富邦一半,因此她詢問財政部是否考慮讓公股行庫合併。財政部長莊翠雲則除了提出推動公公併要符合的「8大重點」外,也承諾1個月內提出相關報告。
其實,所謂的「公公併」、或甚至包含民營在內的金融機構合併,算是一個老得不能老的老話題,也是一個塵封久矣的話題,因為扁朝敲鑼打鼓啟動的什麼二次金改、金控合併、公公併等等,在經歷扁家政治獻金案後,早已是一個誰都不想踩上的地雷,誰沾上誰倒楣。
從馬政府到蔡政府,雖然歷任政府都強調提升金融界的競爭力、要打亞洲杯甚至世界杯、希望金融機構合併以「成其大」,但實際的政策與作法,恰恰是背道而馳。只要想想官方政策,併購金融機構的收購門檻從5%提到25%,或是要求公開搜購,甚或是主管監理單位明示「只要合意併購、不愛敵意併購」,就知道這個併購的誘因有多雞肋了。
當然,最致命的是:政客越來越沒有推動併購的動機與誘因了。要把公營行庫給民營併購,這種可能被視為圖利他人、要被「下獄」的政策固然是作不得,即使只是公營行庫彼此合併的「公公併」,也無太大吸引力;畢竟,多幾家公營行庫、多幾個好位置分配,才是玩政治的「正途大道」。
過去多年,金融合併成績乏善可陳,應該是道出一些事;謹小慎微的馬政府時代,即使豪氣萬丈的提出要金融業合併擴大規模「去打亞洲杯」,實質上則拿不出成績。到完全執政的蔡政府8年,膽氣是該大點,初期甚至喊過「三次金改」口號,結果還是拿不出成績,號稱有的3件合併案,星展併花旗消金業務是後者出售消金業務,台新併保德信是後者退出台灣,只有富邦併日盛算是真正的合併案,但此案也是談了多年的老案件,這個成績哻實在難看。
在立委質詢、財長承諾提出報告後,會有什麼不同嗎?大概率是不會有任何不同,而且,財長在答詢時已給出答案了。
莊翠雲說,對於公公合併過去曾討論過,確定方向是要「看雙方企業文化、經營策略、優勢互補、員工安置及據點裁撤等,且必須公開透明且符合市場機制」。
這裡面每一句話都看懂、也無誤,但有那位金融大師能從中分析出政府對公公併的政策態度與作法嗎?完全沒有,某個角度而言,在提出如此多的但書、條件後,代表的其實就是不打算作了。
至於財政部1個月內要提出的書面報告,也不必寄望會有什麼不同;一來既然說是要公營金控「在未合併情況下如何在戰略合作上發揮綜效」,重點大概就在這,行庫與官員必然能夠盡心盡力的「作文比賽」寫出冠冕堂皇的答案;二來所謂公股合併最佳方案,縱然提出亦無意義,因為這已經是標準的看守內閣,現在的財政部提出報告無論說公公併要作或不作,都不必在意,這個題目要由新政府寫出答案才有意義。
雖然在金融專業上分析,很容易得出公營行庫、金控合併的必要與利益,但該推動合併與否,則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決策。不談公公併後「減少酬庸籌碼」的問題,只要想到各家強悍、反合併的工會,政客大概就要打退堂鼓了。雖然要政客多一點理想、「莫忘初衷」有點難,但還是期待新政府在公公併上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