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電價凍漲就是政治、非專業,有問題嗎?

2024-05-07 07:20

? 人氣

立法院會30日表決通過凍漲電價案。(柯承惠攝)

立法院會30日表決通過凍漲電價案。(柯承惠攝)

近日朝野為了電價上漲或凍漲電價展開攻防,彼此指責對手不專業、政治對決、甚至「漂綠」,連幾個民間團體都參戰,側翼大洗風向。但回頭看看,電價凍漲與否早已在蔡政府的操作下,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決策,民進黨與賴政府更該思考的是,這個能源政策還能堅挺多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周立法院會中,藍白聯手通過凍漲電價決議,經濟部以電業法第49條,依法執行業務為由,表示「尊重」立院決議但電價還是依法調漲;在野黨則再放話要連電業法都修成電價調漲要經立法院通過。此外,綠營動員的側翼與民間團體,「理所當然」的支持電價調漲,痛批在野黨電價凍漲「讓政治凌駕法治與專業」、「影響電價審議的公平、公正與專業性」。

那些指責在野黨電價凍漲決議的說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公用事業原本就該反應成本、不該由納稅人補貼,這種補貼往往變成一種「逆所得重分配」,讓大企業、富人、或是說用電量越多者,得到的補貼越高;此外,從「節能減碳」、希望用戶更節約用電的觀點看,人為壓低電價亦不利於節電的誘因與壓力。

話說得沒錯,但這是在一種「去脈絡化」下得到的結論,如果拉長時間、回頭看整個事件,這些批評在野黨「電價凍漲決議」的話就顯得蒼白無力、沒啥道理,因為,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政治考量,這裡面,沒有專業、只有政治。

先不必回看太久,只說這一波的電價凍漲這事,就是從蔡政府、或是說民進黨開始。電價審議委員會是每年召開2次會議,換句話說,每年有2次調整電價的機會。但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蔡政府就讓電價連續凍漲7次,2022年後雖有調漲但也有凍漲。上一波的電價凍漲則是扁朝時代推出,同樣也是民進黨執政時。

而這段時間同樣是燃料成本上升、台電承受鉅額虧損,決定凍漲或調漲的標準,顯然與專業關係不大,關鍵就在「政治考量」,白話文講就是執政黨的選票優先於專業考量。

因此,聽到蔡政府及其側翼大都指責在野黨的「電價凍漲」決議是「政治凌駕專業」、「不公平、不公正」,只能哈哈一笑,難道這些人都是「金魚腦」,完全忘記是誰最先推出、且一直執行電價凍漲政策?現在那來的臉指責別人?

水、電、油、交通等一直被視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公用事業,價格的漲跌影響民眾、企業與經濟甚鉅,某個角度而言,其價格漲跌永遠難逃政治因素,早在蔣經國時代,油電價格漲跌就是要上綱到高層點頭才能漲,經濟部長都不能決定。

正因為電價調整滲入太多政治因素,因此2015年時立法院決議訂定電價公式,後續也入法依照電業法49條辦理。然後民進黨就是第一個破壞者,以政治利益與考量干預,不讓電價公式依成本、依專業調漲電價。當時凍漲理由是要壓制通膨、作為通膨緩衝,但別忘了,央行才剛升息半碼以應付通膨,顯然真要說為通膨考量,現在還是有凍漲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