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板塊構築形成縱橫交錯的山川與記憶。印度板塊從南方撞上歐亞板塊,造就喜馬拉雅山脈與廣大的西藏高原,幾乎將中國與其他地區隔絕。幾座較小型的山嶺成波浪狀朝太平洋擴散;幾條大河穿透這些山嶺,從西方高地流向海岸。對行走在這些山嶺與河流間的旅人而言,無論朝任何方向行走三百多公里,很難不碰上天然障礙。雖說許多人認為中國是個極其同質化的國度(擁有數千年不間斷的歷史,而且超過百分之九十一人口為漢族),其地理卻造就另種現實:由不同地區拼湊而成的大雜燴,每個地區各有自成一格的氣候、語言與歷史。
中國人就像是在爭奪這片大地的控制權一般,將這些山山水水塗抹成一張畫布。幾千年來,他們不斷將思想銘刻在周遭環繞的岩石與山崖上。就這樣年復一年,每一處山川河谷都有了自己的神話、傳說、戰役、屠殺,以及美麗感人的故事。千年來,來到這些地方的旅人會在附近山崖邊刻下自己的情懷,古老的塗鴉喚起陳年往事。
有人在石上刻字無非為了自誇:我讀過歷史,不是一般人,既然到此一遊,就要略書己見。不過也有人喜歡留下些與本地風情有關的東西,讓未來旅人以一種新方式思考歷史,透過石上銘文與歷史對話。這種做法在現代人看來可能很奇怪,並認為唯有保持原貌、沒有人工斧鑿的自然景觀才真實。一些中國作家確實也曾抗議過這種走到哪、刻到哪的傳統。但在大多數人眼中,這算不得什麼違規犯紀,反倒認為與過去對話能豐富今日。
今天武漢市上游俯瞰長江的赤壁,就是這樣一處著名的打卡景點。西元二○八至二○九年冬天,這裡打了場決定性的戰役,交戰一方是軍事獨裁者曹操的軍隊,另一方是為抵禦曹軍而組成的小國聯盟。兵力較弱的聯軍最後出奇制勝,赤壁之戰因此聲名大噪,就跟許多西方人記憶中的「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一樣,是場挫敗暴君侵略野心的輝煌勝利(儘管這些故事就跟其他故事一樣,實際情況更為複雜)。
赤壁因為這場大戰一夕成名,但直到八百年後,才因為蘇東坡在一○八二年的一次造訪,成了遊客朝聖的寶地。蘇東坡是中國極有名的詩人,也是朝廷官員。當時他因為反對獨裁式的變法而被貶官,流放到赤壁附近的一處農村。某天,他與友人乘坐一葉扁舟夜遊,一邊飲酒,一邊思考未來。遊畢歸來,他寫了一首賦表達這次夜遊的觀感。同年稍晚,蘇東坡重返赤壁,又寫下另一首賦。
這兩首賦被列為中國文學的著名作品,不僅因為文字,更因為蘇東坡是位大書法家。令人驚嘆的是,蘇東坡親筆寫下的其中一首賦,真跡竟能歷經千年滄海桑田,直到今日仍然存留,成為華人世界珍貴的藝術瑰寶。蘇東坡造訪赤壁之後,有人在赤壁建寺來紀念他,還蓋了一座東坡亭,陳列他的書法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