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進入末期,本該是藍綠對決的劇碼,但不管大戰略方向怎麼定,綠營就是無法克制要打柯文哲的衝動;然而,柯文哲對民進黨的威脅某種程度是想像、甚至營造出來的,柯文哲即使連任台北市長,恐怕仍是光桿市長一個,政論節目每天編派流言修理他的劇碼,也不會消失。
談起民粹,柯文哲和民進黨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
為什麼?因為如果柯文哲是小民粹,那民進黨就是大民粹!大民粹再加上民進黨掌握國家機器操生殺大權的賞罰能力,別說國民黨不是對手,柯文哲當然更不是對手。
曾有不少人憂心柯文哲現象會轉為民粹,即使柯文哲都自認是川普、杜特蒂的先驅,然而這是柯文哲太抬舉自己了,柯和川普都是反建制、反菁英的代表性政治人物(諷刺的是,他們兩位也都是不折不扣的菁英),也因此受到熱烈歡迎,兩人更拜社群臉書之賜,可以突破政黨及媒體中介,直接和選民互動搏感情;然而,兩人的相似之處也就到此為止,可以說,柯文哲和川普雖然神似而實質不同,他們兩人的不同,某種程度正好是民粹與不民粹的分界線。
柯粉或柯文哲支持者最朗朗上口的「垃圾不分藍綠」,這句話若衍伸為否認所有政黨的正當性,就有民粹意涵,因為無一例外,民主政治不可能沒有政黨政治,政黨政治才能保證輸家有一天可能和平的成為贏家,我們不得不承認,政黨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必要之惡。
然而,政黨政治比民粹強人好,還是有前提的,別忘了,川普可不是光桿總統,他背後有強大的共和黨,川普的經驗讓研究政治的人驚覺,原來所謂的民粹並非一群邊陲的狂熱選民,連共和黨般的百年政黨也可能集體民粹化、或受民粹操控無法自拔;就如英國脫歐,並非只是民粹的獨立黨的操作,仍必須傳統大黨保守黨的默許及盤算,最後才可能成局。
歸根究底,近來研究民粹現象的學者都指出,要分辨民粹強人或政黨的關鍵是:「只有他能代表真正的人民」,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楊-威爾納.穆勒在《解讀民粹主義》一書中指出,批判菁英是民粹主義者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 ,否則任何對抗或反對當權者的都成了民粹人物了!真正的民粹主義者一定是反對多元主義者,民粹主義者宣稱,只有他們代表人民,對手則是不道德、腐敗的菁英。穆勒形容:民粹主義者不是主張「我們代表百分之九十九」,而是自認「我們代表的是百分之百」。在這個邏輯下,和民粹政黨不同立場的選民或政黨,不僅是立場不同而已,而是被貶為不道德、不值得存在的一群。
「民粹政黨執政後可以繼續表現得像受害者」
更厲害的是,因為民粹人物及民粹政黨自許是代表全民,因此即使執政後也不會減損他們的威力,穆勒形容,傳統的看法是,執政就無法抗議,因為「一個人無法抗議他自己」,所以我們假設,一個靠民粹起家的政黨,一旦執政就會因為無法落實政見而必須調整路線,否則必將自食惡果;但穆勒認為這也是一個錯覺,因為「民粹政黨執政後可以繼續表現得像受害者 ;優勢的多數表現得就像受虐的少數」,將所有的執政失敗都算到對手頭上,從「在怎麼野蠻」到「改革與反改革的對決」、以及親中勢力、反動勢力等等,台灣近十年來對在野黨的各種罵詞,在全球的民粹趨勢中看來並非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