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我們該以何種態度看待建軍百年?

2024-06-30 07:20

? 人氣

國軍始終與自由世界站在一起,對抗法西斯與共產主義極權專制。(作者提供)
國軍始終與自由世界站在一起,對抗法西斯與共產主義極權專制。(作者提供)

脆弱的軍事獨裁

蔣中正在大陸時期雖然掌握了軍權,但是卻沒能做到真正的獨裁。主要原因是北洋政府雖然被推翻了,但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西南軍閥以及馮玉祥、閻錫山為代表的前北洋勢力手中仍握有龐大兵力,足以與蔣中正的中央軍相互制衡。他們多次發動謀反中央的軍事行動,使得國民政府從成立之初就陷入一場又一場的內戰之中,根本難以建立獨裁統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蔣中正鼓勵黨內乃至於軍內不同派系相互制衡,這或許是來自於他本人對民主有些基本的認識,也可能是因為他相信這樣做能使自己的權力最大化。所以抗戰爆發以前的國民政府雖稱不上民主,但社會上仍容許相當程度的自由存在。也因為國民政府的統治能力不曾深入鄉村,蔣中正不曾如毛澤東班擁有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去建立真正的極權統治。

中國國民黨的黨員在抗戰爆發前有將近2/3是軍人,剩下將近1/3是海外華僑,可見蔣中正的國民黨與社會的連結趨近於零。多數知識青年參加國軍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要捍衛國民黨對中華民國的一黨專制,而是為了要抵抗日本對中華民國的侵略。所以國民政府雖然以「黨國」自稱,可是在多數國人心目中「國家」還是排在「黨」的前面,這與中共的體制是非常不一樣的。

就以筆者訪談抗戰老兵的經驗而論,最忠誠於蔣中正的往往是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可他們報考空軍官校的原因沒有一個是為了「救黨」,幾乎100%是為了「救國」。同時代的陸軍官校生也是如此,這些都再再證明國軍從一開始就不是黨軍,「黨指揮槍」的政策只是北伐時代用來推動國家統一的手段,並非黃埔建軍的目的。

對日抗戰時代的國軍,雖然也有所謂的政工存在,但是他們被賦予的任務只是鼓舞士氣與動員民眾,不像共軍的政委或者指導員那般擁有凌駕於部隊首長之上的權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國軍到底是黨軍還是國軍的問題,相信大家心目中已經有了答案。當然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中華民國政府後來難以因應中國共產黨的挑戰,最後丟掉了大陸。

年輕世代的黃埔軍人,誰說他們不愛台灣?(作者提供)
年輕世代的黃埔軍人,誰說他們不愛台灣?(作者提供)

走向軍隊國家化

政府遷台以後,蔣中正對國民黨進行了改造,決定重啟「清黨」以來在軍中被大幅弱化的政工制度,並將此一工作交給其由蘇聯歸國的兒子蔣經國負責推行。在那風雨飄搖的時代,政工的濫權確實給國軍造成了不少冤案,因此有所謂「白色恐怖」的時代。然而黃埔軍校畢業的將領,卻始終站在專業軍人的角度對政工進行各種積極或者消極的抵制。

更重要的是,撤退到台灣以後兩蔣父子雖然專制卻也不是毛澤東那樣的瘋子,當海峽爆發危機的時候,他們還是願意將手中的權力下放給陳誠或者孫立人等專業軍人。所以我們看到胡璉將軍在古寧頭與八二三砲戰的沉著表現沒有遭到政工的不當干預,都可以證明國軍與共軍有本質上的不同,中華民國的利益也始終被置於中國國民黨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