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我們該以何種態度看待建軍百年?

2024-06-30 07:20

? 人氣

基本上所有中國近代史叱吒風雲的軍人,無論後來他們的立場是親近或是反對國民黨,都有接受過保定軍校直接或者間接的洗禮。例如保定軍校第6期畢業的顧祝同、鄧演達、9期畢業的陳誠與羅卓英都在黃埔建軍的過程中扮演過重要推手。就連黃埔軍校永遠的校長蔣中正本人,也是經由保定系統的陸軍速成學堂留學生預備班保送到日本留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在天下無人不黃埔以前,其實有過一段時間是天下無人不保定。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為20世紀所有派系的中國陸軍都打下了烙印,即便是黃埔軍校也不例外。考慮到黃埔軍校是在保定軍校關閉後無縫接軌的在廣州誕生,筆者更願意將兩所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視為一種傳承的關係,培育出來的軍人最終都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為捍衛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而戰。

防衛中台灣的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34旅,可追溯到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基本上有百年的歷史了。(作者提供)
防衛中台灣的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34旅,可追溯到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基本上有百年的歷史了。(作者提供)

黃埔培育的是黨軍嗎?

當然因為保定軍校早已關閉,且1949年在台灣鳳山復校的陸軍官校承接的是在大陸創辦了23期的黃埔軍校歷史,今天台灣的國軍自然是以紀念黃埔建軍為主。雖然今日在桃園八德的國防大學,承接的是1906年在保定成立的陸軍軍官學堂,因此我國中高階軍官的養成教育還是與保定有所淵源,但深入今日國軍官兵骨髓的仍是黃埔軍校「親愛精誠」的精神。

那麼前身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黃埔軍校,是否真的是為國民黨培養黨國不分的黨軍呢?答案是對也不對。因為按照孫中山的《建國大綱》,中華民國要在經歷過軍政、訓政以及憲政三個步驟之後才能走上西方民主的道路。主要原因是剛從封建王朝統治下走出來的中國平民,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政治教育才能知道民主自由為何物。

過去與孫中山結盟打仗的西南軍閥,更是缺乏政治理念,動搖變節的事件常常發生,使他更加認識到需要中國的革命需要靠一支接受中國國民黨指揮的武裝力量才能推行完成。所以他派遣蔣中正考察蘇聯,希望以蘇聯紅軍的制度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黨指揮槍」的軍隊,於是就有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誕生,早期的黃埔軍也確實被稱呼為校軍或者黨軍。

可是即便是回到那個國軍還是黨軍的時代,國軍的性質也沒有真正做到「黨指揮槍」,因為蔣中正在國民黨裡的地位其實並不高,甚至還不如背後有黨國大老汪精衛力挺的中央宣傳部部長毛澤東。因此在孫中山去世後,由胡漢民與汪精衛控制的黨成為了蔣中正最大的挑戰之來源。為了掌握軍權,蔣中正不得不扭轉「黨指揮槍」的原則,轉為「槍指揮黨」。

1927年的「清黨」以及後來發展出的寧漢分裂,不只是蔣中正對共產黨的宣戰,同時也代表黃埔軍校與黨中央的對立。最終「槍桿子出政權」,掌握軍隊的蔣中正控制住了黨,成為國民政府內說一不二的領袖。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時期的國軍又絲毫稱不上黨軍可言。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曾打趣說道,共產黨是黨到哪裡,軍隊跟到哪裡,國民黨則是軍隊到哪裡,黨才跟到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