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遲不報復以色列,伊朗在等什麼?

2024-08-23 07:10

? 人氣

8月11日,裴澤斯基安正式向議會提交19名內閣部長提名,當中有雖有五名「魯哈尼人馬」,卻也有三名「萊希人馬」,前者包括外交部長、伊朗文化和伊斯蘭指導部長、文化遺產和旅遊和手工藝部長、經濟事務和財政部長、農業部長,後者則包括情報部長、司法部長、教育部長;內政部長伊斯坎達爾·莫梅尼(Eskandar Momeni)則被視作保守派議長卡利巴夫(Mohammad Bagher Ghalibaf)的人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整體來說,改革派雖握有外交部、經濟事務與財政部兩大部門,保守派卻掌握了情報部、司法部甚至內政部。可想而知,這一結果與許多改革派精英期望的相差甚遠,或也因此成為扎里夫在8月11日辭去戰略事務副總統職務的導火線:前者聲稱名單中只有三位提名人是過渡時期指導委員會的首要推薦。

當然,這份提名也未必是哈尼亞遇刺直接導致,或許裴澤斯基安從一開始的選擇空間就相當有限。不過就算如此,這個提名結果同樣證明,改革派即便成功選上總統,還是要受保守派、強硬派的嚴重掣肘。只是從哈米尼最終批准阿拉格奇的外長提名來看,前者其實也不反對裴澤斯基安團隊耕耘核協議談判。

換句話說,作為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即便如今立場偏向保守派,也不能不考慮與西方維繫互動、為核協議留一線生機的可能。而這一考量必然會與「為哈尼亞報復」產生拉扯,並也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伊朗的「自我克制」,讓所謂「誓言報復」至今未見蹤影,而是仍在政府內部反覆協調。

施壓談判:伊朗的兩手準備

接著是伊朗將報復行動「連動」8月15日開始的停火談判。基本上這一做法可能有兩重情境考量。

第一,藉著操作「戰爭邊緣策略」,迫使美國反向施壓以色列,結束在加薩的血腥屠戮。如此一來哈馬斯根基可保,伊朗更能以此宣稱「威懾成功」,所謂「誓言報復」也就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中東大戰的局面將能避免。

第二,由於衝突各方共識難尋,如果協商結果仍是再度僵持,那麼談判本身將能發揮緩衝作用,為伊朗即將進行的報復爭取協調與準備時間。例如德黑蘭可能先與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溝通,規劃報復時間、強度與打擊地點。當然如果伊朗無意走向全面戰爭,也必然要與美國、甚至以色列進行私下溝通,以免各方誤判導致衝突升級;從這個角度來說,長時間談判也能發揮輿論緩衝,讓「效果不如預期」的報復顯得不那麼「自我克制」。

平心而論,對伊朗來說,第一種情境無疑是最佳結局。這代表德黑蘭的「戰爭邊緣策略」操作成功,既威懾了美國、以色列,蓋過哈尼亞在伊朗遇襲的灰頭土臉,也讓加薩戰火暫時停歇,保住了哈馬斯的統治基礎,同時緩解「抵抗軸心」與以色列全面對峙的緊張情勢,避免這輪以巴衝突擴大為新一場中東戰爭。

本篇文章共 10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