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何讓自己的視野周延、細膩,能夠設身處地去了解或感知另一個人,另一群人,或另一個社會、時代呢?大抵上,這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培養和練習,特別是透過心理學、人類學及歷史學等,發展相關的知識及能力;若就目前中小學的課程而言,現成最能夠發揮影響的,自然是歷史課。
簡言之,在面對上述三個爭議性的情境或案例中,如果歷史的學習能夠讓我們具有敏銳覺察、設身處地了解的能力,藉以思辨與評判這類紛歧、錯亂、爭執的議題,歷史學習的價值自然就能夠彰顯出來,這遠比將朝代順序、重大事件年代等記得滾瓜爛熟,來得有意義多了。
就歷史學習而言,培養「同理心」是一切的基礎。具備同理心,才可能讓歷史思考臻於妥適,避免落入「以今非古」或「以古非今」的迷思。想要做好歷史理解、歷史探究,或歷史解釋,同理心實為必要條件。
學習歷史,學的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但知道了這些事實性知識,目的不是熟記,而是學習如何分析和組織,認知其中的人情事理,練習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從而經由彼此觀點及感受的同理,融會出新視野,一起追求更為合宜的見解與判斷。
從同理心出發,或許三軍樂隊還是可以在另一個時空中,基於國際軍樂交流的目的而演奏〈軍艦進行曲〉,但在「空軍節——第四聯隊」的情境中,究屬不妥。此外,基於宗教信仰的自由,想去靖國神社參拜的人當然可以前往,只要不具官方身分,就不會引發爭議。德仁天皇不赴靖國神社,但偕同雅子皇后出席「全國戰歿者追悼式」,傳達「先人犧牲是今日日本和平的基礎」立場,分寸拿捏就高明多了。
同樣是針對戰爭的反省,以及追求和平的信念,當然就可以理解扮演納粹的行為,並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圍。如果一開始導師或校方具有清晰的歷史意識,相互提醒,應該就可以及時勸阻學生的決定。同樣的道理,如果三軍樂隊或國防部官員具有清晰的歷史意識,應該就不會做出在「空軍節——第四聯隊」情境中演奏〈軍艦進行曲〉的決定。
當然,人人難免都會有一時犯傻、失算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該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因。「同理心」往往是經過歷練、對話及省思得來,但多數時候若能經由前人的經驗和教訓而習得,成本自然就低多了。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