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和萌芽二者語意上不僅為順序不同,其也隱喻著層次與程度。若參照教育部自訂的USR計畫進程推導高教深耕計畫論述,萌芽表示臺灣的大學剛要開始進步與提升,還在起步初生階段,深耕表示臺灣的大學持續進步與提升應該已經到達一定程度。但若以農序來看,深耕是播種前置作業,種子經過澆灌才會萌芽,所以萌芽是較為成熟準備收割之前,深耕則僅是農作的第一階段。農序裡的深耕,與USR計畫以及高教深耕計畫的深耕,是兩種高等教育發展、進步程度截然不同的情境。不知教育部心目中臺灣的高等教育現況真相究竟屬於何種?
臺灣高教要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官方英文網頁當然是宣傳利器,務實是最好的宣傳策略,精準表達更是務實的基本實踐。「臺灣的大學之持續進步和提升」這句英文,用藏頭字母方式巧妙拼圖轉譯,小有創意,但出現與計畫原文「深耕」差異甚大、感覺像是原計畫要另起爐灶的翻譯結果「萌芽」,未經校正就此沿用發布,豈非不夠精準?如此英譯現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政府曾經在政務文字記錄中,多次中英文版本有別的過往斑斑記錄,以及我國外交部將駐無邦交國的「代表」在國內仍稱為「大使」引起爭議,外交部曾稱:不論是叫做大使或代表,對內都是我國派在當地之「大使」;教育部是否也準此,可稱深耕計畫對內稱深耕,對外稱萌芽,但都是深耕的含意。果如此,高教深耕計畫實務作業上採行的「精準訪視」,所強調的「精準」,與此計畫名稱的中英文概念不清,互相名實不符,豈不成了諷刺的對照組。
教育部早年即要求大學校園標示須中英文並列,近年更啟動「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包括推動全英語授課課程(EMI課程),高教深耕計畫也要求各大學必須追求國際化,期能整體提升臺灣高教國際競爭力。照理講在如此高強度的國際化要求下,教育部對於政策表述中英文轉換的功力應該很高,何況教育部身為國家教育政務地位最高官署,在一項推動高教改革、追求高教進步最重要政策之文字表達上,當力求精準,現竟然出現英文版本與中文版本標題文、意皆不同的現象,而英文標題僅是拼自於副標題的藏頭字母,對該計畫所強調的國際化而言,其基本功、嚴謹度均是不足的,教育部如此何以做各校教學雙語化、校務國際化之表率?
教育界熱心人士曾提出建議,教育部應讓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果透明化,讓國人知道這1800餘億經費花下去,該計畫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果,學界也認為深耕計畫屬重大教育投資,應力求發揮最大效益,故應建立政策評估機制,讓社會了解該計畫產生了多少效益。執行績效檢核首重名實相符、循名責實,「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計畫標題中英文內外有別的高教深耕計畫,除了徒增國內外人士解讀之困擾,對於計畫真正實質的內涵理解,不免出現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而產生認知偏差外,在績效評核上更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學者也曾呼籲,高等教育需要有明晰的發展藍圖,好做為高教發展規劃的準據,否則像高教深耕計畫這樣的改革方案,很容易就淪為教育部自己的主觀想像,高教深耕計畫中英文版的不精準,恐正是主觀想像之外溢現象。目前該計畫第二期已過去三分之一,高教改革實質成果不談,僅以計畫名稱內外有別,真貌撲朔迷離,就不敢想像國際和國內人士對我國高教發展的認知圖像,會產生多少差異,所想要訴諸於世的臺灣高教改革計畫名稱和事實意涵竟然內外有別,貽笑國際,對我國的國際形象或許又是另一種傷害吧!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