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偏聽偏信,教改會焉得不敗?─教改三十系列4

2024-09-23 05:50

? 人氣

他還在會中自詡「我們是見過世面的人」。說:「如果是一位優秀的學者,給他一堆資料,正反意見,請他判斷,只要他夠優秀,不管學哪一行的,都應該能做很好的判斷。」 當時他真以為戴著諾貝爾獎的光環,就能無往而不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查「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這一詞,其實包涵好幾層的意思:一、教育。二、教育之改革。三、審議。四、它不過是行政院委託研究專案的一個任務編組,並未經過立法院的預算程序——這點與日本的「臨時教育審議會」大相逕庭。且就以上四端作一簡單的分析:第一、眾人皆知教育問題何其複雜!若非多年的親身參與,不可能了解箇中實情。第二、歷史上制度改革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數,教育之改革牽涉極廣,又談何容易?第三、既名「審議」(deliberation),就應集思廣益,而不能偏重領導小圈的主張。第四、教改會只是一項專案研究計畫,就表示行政院缺乏改革的誠意,當亦不可能保證其結論日後會得到行政院充分的支持。

遺憾的是,李遠哲不肯聽信識者的忠告,勇往直前。如今,當「教改」被社會公認為失敗後,曾經在網路上陳列極為豐富的教改會檔案(包括各種會議及研討會記錄、專案研究報告、四次《諮議報告書》、《教改通訊》等等),都已失蹤——不管是在教育部、行政院,甚至在中研院!轟轟烈烈的教改會竟像是「船過水無痕」!

李召集人在1996年12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的〈序〉中交代,該報告「經過兩年的努力」,是「全體委員們勤勉努力的結晶」,是「整合教育體系、民間教改團體、以及專家學者們的意見。」然而,如果真是整合了朝野大家的意見,何以教改會後來受到那麼多的責難?又何以李在面對諸多責難時,竟形單影隻,幾乎不見其他委員出面相挺?

至於外人對教改會的觀感,李遠哲在接受黃光芹《新聞不芹菜》訪問時搬出劉德音的「教改做得很不錯喔!」一句話來為自己辯護,而無視眾多家長、教師與學者撻伐的聲浪,豈非欲蓋彌彰?我們肯定李召集人當年的盡心投入,也喜見教育議題曾經成為媒體的寵兒。然而不解的是,李既以曾領導教改而自豪,何以卻總將教改失敗的責任推予他人。

李登輝在2001年出版的《執政告白實錄》中批評李遠哲:「這個人,以為自己是萬能的,……到處點到為止,卻從來不願意腳踏實地做最基本的苦工,這會變成是在搞造神運動,無法真為國家做事。」極是尖刻。但王符《潛夫論‧明闇》寫的「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與老子《道德經》寫的「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則似乎說得更為適切。

李遠哲先生向來不畏艱難,勇於承擔;但偏聽偏信自見,就不免被人利用。偏偏他又戴著光環而甘於被利用。行政院利用他來抵擋「民間教改人士」的壓力;好些汲汲營營之士則利用「教改會」作為攀緣晉身的階梯,或遂行一己教育改革理念的工具。

真可惜了!教改會未能整合各方意見,而達成民眾所殷切盼望的效果。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