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兩百年前的殖民統治者,今日新加坡的雕像難題

2024-09-07 06:20

? 人氣

他也特別指出,選擇在福康寧公園樹立殖民者雕像尤其爭議,這地方得名自另一個大英帝國殖民者——十九世紀中期英屬印度總督康寧(Charles Canning),但它其實是十四世紀馬來人古國「淡馬錫」(Temasek)的中心,還有一座新加坡王國(Singapura)末代君王依斯干達沙(Iskandar Shah)的聖墓,如今卻被帝國主義殖民者的雕像居高臨下,真是情何以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立的歷史是懶惰的歷史,殖民統治並不中立」

新雕像耗資33萬美元,出自英國威爾斯雕刻家雷希(Andrew Lacey)之手(儘管新加坡有許多優秀的雕刻家),由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與新加坡企業家陳其偉(Tan Kee Wee)共同捐贈,因此有人譏之為「一封用青銅鑄成、送給英國的情書」。捐贈者則強調萊佛士與瓦立希以遠見闢建植物園,對新加坡的自然生態研究大有貢獻,這個層面應該「中立」於殖民歷史爭議之外。

2019年,新加坡慶祝開埠(萊佛士登陸)200周年,在萊佛士雕像(右二)旁邊增設4座歷史人物雕像(Altopian1@Wikipedia CC BY-SA 4.0)
新加坡萊佛士登陸地與萊佛士雕像(Sengkang@Wikipedia free use)

然而這種說法也大有問題,因為萊佛士與瓦立希真正感興趣的「植物」,其實是丁香、肉豆蔻(後來則是橡膠)這類能夠為殖民地宗主國創造收益的經濟作物。魏俐瑞指出:「殖民統治開啟了新加坡生物多樣性的損失與摧毀。『中立』的歷史是懶惰的歷史,殖民統治並不『中立』。」

換言之,萊佛士的確頗有治理長才與遠見,為新加坡的貿易運作、基礎設施、對外關係奠定長遠發展的規模,「貢獻」不可抹殺。但他畢竟是大英帝國、東印度公司的忠僕,心心念念在於如何讓「祖國」的利益最大化。更何況,凡「殖民」必然涉及壓制、剝削、在地文化抹殺、原住民邊緣化;無論是殖民者或被殖民者的後人,這些歷史都必須面對。反觀台灣對於日治時期日本殖民者的建設,亦應如是。

萊佛士曾在爪哇推行奴隸貿易,主政新加坡時期對非白人族群(馬來人、華人)漠不關心(不過也沒有迫害屠殺,遠優於同一時期東南亞的荷蘭殖民統治者),甚至在城鎮規劃上實施種族隔離。萊佛士這些「貢獻」也對新加坡造成深遠影響。

「殖民統治在許多國家都很糟糕,但在新加坡做得很好」

當然,新加坡權力體制另有一番看法。雕像出資者陳其偉說得很直白:「殖民統治在許多國家都很糟糕,但在新加坡做得很好。我不確定那些馬來人國王為我們做了什麼,但是萊佛士的城鎮規劃影響至今。」新加坡前任駐聯合國大使許通美(Tommy Koh)則認為許多國家拆毀雕像是在「否定歷史」,但新加坡對身分認同與自身成就有充分信心,不會這麼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