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專欄:密支那戰役80周年─奠定中華民國四強基礎的關鍵戰役

2024-09-15 07:20

? 人氣

由於對密支那的攻擊,屬中美聯合的軍事行動,美國陸軍第75突擊兵團的前身,俗稱「麥支隊」(Merrill's Marauders),由麥瑞爾(Frank D. Merrill)將軍指揮的第5307混合支隊也參加了這場圍攻行動。反攻緬甸事關整個盟軍在東南亞的戰略佈局,因此國軍在這裡的行動不像在國內那般處處受限,反而得到史迪威最優先的關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英美雙方的默契,緬甸北方的反攻完全由中美聯軍負責,成立了由史迪威任司令官的北方作戰司令部(Northern Combat Aere Command),英軍則以收復南部的首府仰光為主要目標。在史迪威的全權命令下,美軍第10航空軍第80戰鬥機大隊的P-40、P-38、第311戰鬥轟炸機大隊的A-36以及第341轟炸機大隊第491中隊的B-25還將為駐印軍提供全方位的空中支援。

同時在史迪威施加的壓力下,國軍還將從第54軍中抽調出的第14師、第50師以及由第25補訓處改編的新編第30師空運到印度,做為支援新38師和第22師的戰略預備隊。上述三個師都屬陳誠「土木系』精銳部隊,屬黃埔系中的黃埔系,士兵更是最為健壯的甲等體位,可見蔣中正也是為了打通中印公路砸下了重本,即便這將導致在本土的國軍更加無力應付日軍「一號作戰」。

在瓦魯班戰役中創下戰功的國軍裝甲兵。(美國國家檔案館)
接受「麥支隊」訓練的國軍機槍兵。(美國國家檔案館)

革命性的戰鬥模式

無論是中美空軍混合團還是中美第1臨時戰車群,創立的目標都是為了讓國軍習慣美式作戰模式,可混合團涉及的是空軍,戰車群涉及的是裝甲兵,都屬於少許的專業技術軍種或兵種,無法達到蔣中正與史迪威的目標,將整個國府陸軍引領上「美國化」的道路。密支那戰役給了史迪威這樣的機會,將手下的國軍與「麥支隊」進行混合編制。

第50師第150團、新22師第2營第4連的國軍官兵,與「麥支隊」第1營合編為H部隊,指揮官為杭特(Charles N. Hunter)上校。新30師第88團則與「麥支隊」第3營合併為K部隊,由肯尼森(Henry L. Kinnison, Jr.)上校負責指揮。另外還有一支M部隊,是由「麥支隊」與緬甸少數民族克欽人(Kachin)武裝共同編組。

其中H部隊還裝備了新22師的75mm榴彈砲,火力十分強大。為了確保突襲成功,盟軍還動員了大量由C-47運輸機拖拉的CG-4滑翔機,準備將新30師與第14師的官兵運往前線。所以密支那戰役,嚴格來講也是國府陸軍與美軍大規模合作的開端。而在瓦魯班戰役後,國軍在緬北的反攻一度受到雨季影響而暫時陷入停頓。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