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烏克蘭部長接連去職,俄烏停火已經不遠了?

2024-09-10 07:00

? 人氣

但即便如此,圍繞戰爭的大哉問依舊灼人:人事變動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當前的戰場情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觀察當下戰況,近期最引發關注的,當然是烏克蘭對庫爾斯克的進攻。澤倫斯基已在9月3日接受NBC採訪時表示,烏軍將在庫爾斯克駐留一段時間,且這是烏克蘭「勝利計畫」的一環,目標就是「以公正的條件結束戰爭,並將俄羅斯帶回談判桌」。澤倫斯基同時指出,烏克蘭打算用在庫爾斯克俘獲的俄軍交換目前在俄被囚的烏克蘭戰俘,且此次進攻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迫使俄羅斯從烏克蘭前線撤回軍隊。

當然從目前的俄軍動態來看,眼下確有跡象表明,俄羅斯軍事指揮部正將部隊從哈爾科夫州(Kharkiv)北部、庫皮揚斯克-斯瓦托夫-克雷明納線(Kupyansk-Svatove-Kreminna)、扎波羅熱州(Zaporizhzhia)西部重新部署到庫爾斯克,以因應烏軍未來的進一步深入,但迄今為止,俄羅斯始終避免抽調戰鬥力強、經驗豐富的前線部隊。顯然,普京是想以推遲清理庫爾斯克為代價,來維持俄軍對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等地的攻勢。

整體來說,烏克蘭這次入侵可能正對俄軍作戰造成影響,卻尚未改變普京整體的戰略思維。因為後者明顯認為,俄羅斯可以透過漫長的消耗戰,持續蠶食鯨吞烏克蘭領土,並且耗盡西方對於烏克蘭的耐心與支援,最終迫使基輔接受以俄羅斯條件為主的停戰談判。

平心而論,這樣的認知不全然是天馬行空。

回顧此前烏克蘭曾經成功的2022秋季大反攻,當時烏軍不僅迫使俄軍放棄哈爾科夫,更成功收復赫爾松(Kherson)與第聶伯河(Dnieper)西岸,並且鞏固了第聶伯河沿岸防線。而導致這一戰果的根本原因,除了俄軍部署失當、尚未動員外,還是西方穩定且充足的軍備援助,讓烏克蘭展現了自己其實具備進行有意義反攻、同時解放大片領土的能力。

但這樣的戰果後來便未再出現,原因也相當直接:俄羅斯已開始動員,且俄軍儘管一度手忙腳亂、灰頭土臉,最終還是在收縮戰線後站穩腳跟;反而之後西方軍援的持續延誤,導致了烏克蘭越發捉襟見肘,不僅2023年的反攻效果不顯,還因美國軍援推遲導致的火砲和防空彈藥短缺,而讓俄軍2024年春夏在哈爾科夫北部、頓涅茨克(Donetsk)州取得了戰術上的重大進展。

整體來說,烏軍確實浴血奮戰,但西方軍援的持續千里輸血,恐怕才是烏克蘭能打多久的關鍵。而這也反映俄烏戰爭本身,其實不僅是兩國衝突,還涉及美俄博弈、甚至俄羅斯與北約漫長對峙的現實。

在這個背景下,這場烏克蘭內部的人事地震,不論其原因究竟是澤倫斯基企圖濫權、整肅異己,還是意在配合美國要求推進「勝利計畫」、進行人事調整,或是烏克蘭真的無心再戰的現實反映,其實都只是大結構下的小支線。在如今俄羅斯明顯不放棄「佔領地入俄」這條談判底線、其內部也看不到經濟崩盤與兵變可能的前提下,各方最密切關注的,還是11月登場的美國總統大選,包括不同勝選者如何考量軍援烏克蘭的利弊得失,以及不同班底團隊如何評估推動停戰的政治損失與獲益,從而牽引出美國的戰爭立場變化,接著影響戰爭本身。

當然,烏克蘭的戰鬥意志還是在戰爭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前所述,這份意志很大程度受到西方軍援的調動與支撐,因此即便當前人事地震可能暗示烏克蘭高層的戰爭立場嚴重分歧,其對戰場的真實作用恐怕還有待觀察。因為決定俄烏終局如何收場的關鍵,包括何時停火、如何停火、被佔地歸屬、烏克蘭是否能以某種方式融入北約,真正博弈方其實不在第聶伯河兩岸,而是在大西洋兩端。

*作者為《香港01》國際評論主筆。本文原刊《香港01》,授權轉載。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3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