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紅秋綠中與經文為伴,這裡是「神之所在」::《100種京都》選摘(2)

2024-09-23 05:10

? 人氣

不過有時還是會忍不住,點了日式早飯,吃晶瑩剔透的日本米,配上一塊皮煎得香脆的魚肉,喝味增湯,當然,還要配上我最喜歡的漬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京都出產的菜蔬都十分美味,但實在不能算是物產豐饒,然而這裡是天子所居之處,自要以最佳供奉。既然食材不豐,那便力求專精,務必使有限的食材達到最美味的程度,於是一塊豆腐也能變出不同花招,硬生生弄成一般人吃不起的樣子。這在有限的蔬菜中亦如此。雖不能說是京都獨有,但京都的漬菜堪稱一絕。

早年的京漬菜專供貴族與僧侶食用。算是高級食品。後來因為能方便保存,為需要出門作戰的武士重視,需求人增多,才逐漸開發出諸多不同滋味,又因為京都的蔬菜養得精細,滋味又分外不同。比起同為漬物的肉類魚鮮,花樣反而更多。一般來說漬菜可用糖、鹽、醬油、麴、味噌、醋和黃芥末製作,醃法差別,醃製時長都會對口味有影響,因此即便同種蔬菜,也能做出不同滋味。又因為各處愛用的味噌濃淡甜鹹各異,醃漬出的口味亦隨之而變。即便地緣接近,也會各有特色。

京都最有名氣的漬菜應該要算是千枚漬(千枚漬け),這要用聖護院的蕪菁切成薄片放在木桶醃製,因為一個木桶裡約有上千枚蕪菁薄片,是以稱千枚漬,與其他漬菜比,保存期較短,大約因為醃製過久便難保爽脆。另種源自大原的柴漬,以大原的紅紫蘇混著菜蔬醃製,其味酸且獨特,色深紫絳紅。亦很美味。

其實不管哪些種類,亦不管出自何店,我幾乎沒有不喜歡的京都漬菜,佐飯佳,下酒亦很順口,只不喜歡梅乾,實在過分鹹了。不過對於一整根可以當零食吃的胡瓜漬,可只偏愛在二年坂上小店賣的,錦市場的就完全不行啦。

〈哲學之道上〉

不耐煩擁擠,所以走在哲學之道上時,多不是春櫻,也不是秋紅時分,夏天又熱,是以大半是入秋冬後。偶爾葉仍是深綠,還不冷,偶爾天已寒,樹皆枯枝。我在這條兩公里多的步道緩步,碰到有興趣的岔路,也毫不留戀便轉身走上,不過就是漫無目的的散步罷了,多數的京都旅行,總會有這麼一兩天。

素來人多的這條路,在初冬大體是安靜的。聽說在隆冬,此處就只剩一條銀色小徑,沒有人煙。一直希望什麼時候能親眼得見,銀白的古寺小徑,應與北國平坦雪原兩樣才是。

某次在遊人已然非常稀少的哲學之道上,看見了一位素人畫家低低地戴著毛帽,專心至意地畫著些什麼,神態肅穆得讓人不好驚擾,這或許是日人的專注,做什麼都很認真。小徑旁儘有長椅,我也多得是工夫,乾脆坐下來看。

天氣好的時候,這條路上寫生的人不少,到京都四處風景甚好之處,像這樣拿著張折疊板凳、背著畫架就地作畫的人很多,多半就是業餘寫生。夏秋之際極容易碰見,但時已入冬,雖還未下雪,實在不是很適合長時間坐在戶外不動的天氣。然而畫家十分專注,彷彿這條寂靜的路上,喝水聲、翻書聲、快門聲(以上都是我)或偶經過的人聲,都不存在。

畫畢,是一幅素描,繪的是飄雪的哲學之道。

濃淡相宜的筆觸,勾勒出雪中朦朧情調,一如我心目中的冬景,沒有人,只有花瓣般的雪片,凍成冰柱的枯枝,陰天裡的雪分外白皙。那便是京都的冬日了,寧謐、乾淨、偶爾像水晶般折射出光采。看著看著,再是萬馬奔騰的思緒也靜了下來。

畫可以買,於是要了現畫的這一幅。近中年的畫家近藤先生連連搖手,表示此張不夠好。大約是指此刻無雪,不過憑空臆想,不夠真實。不過我堅持就要這幅,畢竟這是他手上唯一的一幅雪景,而我總有某種預感,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在雪中於這條小徑上散步。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之後我也的確在各種季節繼續在這條小徑上走了無數次,但再沒有碰過這位近藤先生,也的確至今為止,不曾在雪中走上這條哲學之道。

100種京都立體書封(二十張出版).jpg
100種京都立體書封(二十張出版)

*作者陳彧馨Jas Chen,曾為攝影講師、旅遊講師,以旅行與咖啡館為題進行系列演講。本文選自作者新作《100種京都》(二十張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