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殘雪、韓江與諾貝爾文學獎

2024-10-20 07:00

? 人氣

殘雪作品仍具優勢

雖然韓江最終奪冠,但考察殘雪作品及其創作,其仍然具備與諾貝爾文學獎較為契合的多重優勢,這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一,除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等因單部作品而獲獎的極小概率(1954年《老人與海》),諾貝爾文學獎一般傾向於獎勵作者的整體性創作,即作品的連續性與廣泛性;而作家殘雪儼然是一位高產及多維度作家。自1987年發表首部作品以來,其不僅孤獨地創作了一系列風格獨特的短、中、長篇小說,亦發表了大量包括自我評論在內的文學探討與散文隨筆。雖然這些包括卡夫卡及歌德在內的文學探討亦帶有鮮明的夢囈色彩,但其體現出的野心、自負與其小說結構盤旋相呼,以獨特的創作視角濃重地呈現出一位先鋒(女)作家對藝術本質的不屈探索,而這仍是殘雪引起學院派關注的原因之一。

其二,雖然殘雪作品與韓江一樣,總體說來屬於實驗文學,但卻因強烈的個人色彩而在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本土傳統之間難以歸類,從而形成自成一體的神秘風格:譬如,其文字清晰直接,並不在乎任何時空法則,卻以怪誕玄秘之風置人於夢魘般的恐懼氣氛之中。這其中既有湘楚文化之「巫「風,亦有《狂人日記》之冷銳;而且亦有卡夫卡《變形記》的荒誕主義,以及類似於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賦予老鼠魔法的象徵手法(Die Rättin),從而令人驚心動魄地進入一個個超現實的絕望窒息的暗黑空間。

中國作家殘雪(百度百科)
中國作家殘雪(百度百科)

顯然,在以荒誕關係為中心的充滿潛意識的敘事之中,殘雪力圖結合後社會主義時空,從人的最本質角度探索存在主義的整體性。這雖並非對文革及社會環境等的公開聲討,但卻無言地演化成了另一種異見,即對疏離、異化、恐懼與貧窮等的諷刺批判。而當讀者領悟過來——這竟然還是出自委婉而又不失「虛偽「的儒家文化影響之下的女性作家,此等強烈之反差,令人欲罷不能。這亦表明:為什麼同處東亞文化圈的日本,恰恰對殘雪作品表現出一種無法理喻之痴迷。

其三,由於殘雪作品於80年代橫空出世,在這追求變革性的時代,文學特別亦要彰顯自身的獨立價值。因此,殘雪作品在中國一經問世就成為先鋒文學,並得到引人矚目的翻譯轉載。而因其似是而非、似曾相識的西方現代主義感,在經過30多年的接受史之後,殘雪作品在各種語言的翻譯均已趨向成熟,包括今年八月於德國問世的《Schattenvolk》(《陰影中的人》)。而對於非英語創作的作品而言,翻譯技巧往往決定了其在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機制中受青睞的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