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度國防預算不太尋常,過往軍購均先編為機密預算,待項目底定再轉為公開。然此次卻以「亮票」的方式,新增軍事投資,將陸、海軍採購刺針肩射式防空飛彈數量,由500枚大幅增至2,530枚,金額由台幣133.75億元提升至690.16億元,引發議論。問題是,美國政府至今根本尚未批准出售,國防部搶編預算,有何「醉翁之意」?
備戰走向必戰有前車之鑑,民進黨勇武言行細思恐極
國防部強調,不會跟其他國家做軍備競賽。不過,行政院編列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包含整體國防預算新台幣6,470億元,占GDP約2.45%,創下歷史新高。國防部長顧立雄曾說明,國防預算配置的重點在建構不對稱戰力、後備戰力提升、包含通訊指管在內的作戰韌性,以及為應對中共灰色地帶襲擾,仍然需要建置傳統載具、常規武器。
對民眾而言,最為直接的感受,必然是產生「戰爭近了」的疑問與聯想。更何況日前賴總統高調宣示,絕對不簽「和平協議」,而教育部卻要高中學生簽「青年服勤同意書」;海軍司令唐華才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表示,對岸以「蟒蛇戰略」來施壓台灣,示警解放軍隨時可封鎖台灣,結果我駐美代表俞大㵢便迫不及待表態:台灣已經準備好打仗。
民進黨政府從上到下,一連串的「勇武」言行舉止,若與國防預算搶編軍購項目結合起來看,自然產生「細思恐極」之觀感。畢竟「備戰才能避戰」是蔡、賴兩朝的既定政策,可是近來國際上爆發的戰火,包括烏克蘭與以色列,兩者分別從「備戰」走向「引戰」與「必戰」,無論政治話術說得再好聽,結局都是陷入遍地烽火,此絕非台灣民眾所樂見之事。
美國武裝台灣以抗中,卸任官員的建議其實是指令?
眾所周知,台灣安全保障自戰後至今繫於美國身上,再怎麼政黨輪替,也改變不了「安全倚美」的宿命。關鍵在於,世界格局與地緣政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軍售台灣背後的國家利益也在改變,如今的局面莫過於美國要將台灣打造為遏制中國崛起的軍事刺蝟、豪豬,而且從各個華府智庫的台海兵推報告來看,美國政治菁英已然赤裸裸地將戰場設定在台灣身上。
因此,從蔡英文前總統執政時期,一批又一批的「上國使者」飛抵台灣,無不是要兜善軍事刺蝟與豪豬身上的「武裝」。例如美國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於2022年7月在台建議,台灣要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3.2%至5%,還希望不分男女均服1年以上兵役;在軍事戰略上更應強調不對稱作戰,包括採購和研發例如刺針飛彈、海馬斯防空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