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亞國家的一員,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以降追求現代化(西化)的主流歷史敘事脈絡下,台灣知識菁英還是傾向高舉現代化的根基:理性、民主、科學,大多數人心目中維持著五四以降對「德先生、賽先生」的嚮往。大多數人可能也會同意,上述目標仍處於「革命尚未成功」的奮鬥過程中,是未竟之業。因此某種程度來看,本書打算對後現代思想進行反駁與批評的主旨,並不能完全切合過往整體華人知識界的主旋律。
但是,畢竟都已經走過了二十一世紀的兩個十年了,後現代眾多議題帶來的社會影響,早已無法被東亞世界忽略。尤其是對於引領亞洲「進步價值」的模範生:「台灣」而言!透過本書對於後現代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分期和各階段的詳述,譯者相信讀者將會被書中的議題和內容所觸動。
根據作者的分期,後現代思想的第二階段:「應用後現代」,及第三部分:大寫的「社會正義研究」階段,此中帶來的「後殖民」、「種族」、「性別」、「障礙研究」等相關議題,對於我們這個曾受多個不同政權統治,擁有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多元認同的島嶼而言,當然都是重要問題。
尤其從上世紀末直至近年,台灣社會的女權發展、對性別平等的追求和實踐,已取得舉世注目的成就,因此本書對相關主題的反省都值得島嶼上生存的我們一起反思(但不見得會接受就是了)。
本書的重點是要批判後現代的應用階段和大寫的社會正義研究,並要求我們該重新回到現代性的根基:「自由主義」,也同時大聲疾呼,反對接受那些「後現代」在當前帶來部分「矯枉過正」的後果,並且針對這些問題一一地提出了批判和反省。
作為歷史學出身,譯者在求學時代就曾經聽過部分史學界的前賢打算要「攔截後現代」,堅守所謂歷史與虛構、小說之間的根本差異。不過在實際研究時,歷史學同樣也大量吸收了「性別研究」、「後殖民研究」、「族群研究」等重要成果的啟發。相較之下,比起探討後現代針對單一學科帶來的知識論革命,本書的視野則更加通俗和全面。
作者嘗試警告整個西方社會,激進的應用後現代思想和大寫「社會正義」已經滲透校園、日常生活的各個時空中,並且由於過分強調種族正確、性別正確等話語的使用,將會使得部分違反所謂「正確論述」方法之人,遭受到各種侵略性的攻擊和傷害,這當中最令人恐懼的就是所謂的「取消文化」和「全網封殺」。也就是,不論是否原本存心良善,是無心或有意,只要不慎講出或發表了性別不正確、種族不正確的言論,你就可能在社群媒體上遭受到大規模的抵制和攻擊,甚至在現實中失去工作和職涯的未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