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迅速老齡化,老人醫療、長照、生活補助都需龐大的預算。這也是未來社會維穩不能忽視的難題。
最近中國汕尾一家公立醫院因拖欠薪資,醫師群起舉牌「我們要吃飯」抗議。武漢、大連和廣州也因政府負債,而縮減醫療給付。工商業大鎮深圳、東莞及江蘇、河南、上海、山西等地城市陸續發生「追討工資」抗爭,地方政府債務沉痾,相關抗議事件愈發頻仍。
中國政府宣稱將批准十兆人民幣作為「經濟振興計畫」,授權地方政府為不斷膨脹的債務進行再融資;歐美經濟專家評估,此舉恐難拉抬經濟,反而陷入通膨危機。
面對當下困境,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建議,先讓有條件的畢業生在家啃老三年,化解青年就業的社會問題。但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家庭問題,不過是挖東牆補西牆,非根本之計。中國經濟學者付鵬點出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中產階級萎縮」,靠以往槓桿刺激經濟方式已然失效。中國出現「有效需求為負」,看不到未來,中產階級全面節衣縮食,才是主因。
中國經濟現況陷入各樣危機 青年看不到未來,躺平、潤、走線逃離潮
2020年中國微博流行語「內捲」,囊括逾十億次瀏覽量。這個詞在中國的語境是指年輕人面對激烈競爭且難以突破現況,後來帶動檢討高科技行業「九九六」工時,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每週上班六天,演變成「○○七」工時,手機全日開機待命、七天無休的「內捲疲憊」。
年輕世代機會不如上一代,面對低薪、高工時、高房價的處境,日益增強的競爭壓力,沉重的挫折感和無力感,萌生「躺平」主張,宣稱「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熱議。「躺平」是公民不合作的消極非暴力抗爭,雖不如罷工或怠工那般激烈,參與者的風險不大,卻能產生蝴蝶效應。清華大學學生在網路開設了「摸魚學導論」,開發「摸魚軟件」,提倡青年拒絕進入勞動市場。
中國16至24歲失業率,在2023年4月到6月連續突破20%,並在6月達到21.3%最高峰。隨後官方宣布自當年8月起,暫停發布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直到2024年1月起,調整統計方式、剔除沒有去找工作的「非勞動力」及在校生後,才恢復公布分年齡段的失業率。
此外近年也興起「潤」的風潮,這個取自英文單字RUN諧音的「潤」,其所代稱的是移民海外,是網民對中國人移民到海外各個國家的戲謔之稱。除了正式的移民之外,沒有能力只能非法移民的「走線」偷渡近年也同樣熱門,自2023年10月以來,中國人走線偷渡美國邊境者約29,000人次,是2021年的50多倍。中國逃難潮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