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泰國清萊山區華校教育見聞─台灣可以為教育輸出做的事

2025-01-02 06:10

? 人氣

清萊華校教師公會舉辦的藝文競賽。(資料照∕僑委會官網)

清萊華校教師公會舉辦的藝文競賽。(資料照∕僑委會官網)

筆者從2015開始到泰國清萊府山區的華校擔任教學志工,除疫情期間泰國管制入境外,迄今為止去過約十次,到過四間華校服務過,加上參訪過六到七間華校,這期間關於當地教華校的見聞歸納幾個方面,或可作為未來僑委會僑教工作的參考,文章篇幅因素此處就不再著墨過多清萊山區華校設立的歷史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外在環境的變動,從動亂到和平。泰北清萊府會有華校的存在,主因是1949當時國共內戰,國軍部隊撤退到泰國北部山區,加上新中國建立後,內部混亂導致華人逃離到泰國避難等因素,華校是華人解決教育問題的產物,如果有機會到美斯樂地區參訪即可了解。

華校設置開始,我國政府透過管道將國立編譯館課本送到當地使用,我在美華學校擔任教學志工,竟在堆放教科書的圖書室中看到自己小時候民國六十四年版的國語課本,這個課本最少保持了四十年以上。到了1982年泰國整個剿共軍事行動結束,當時我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的「泰北難胞救助工作團」立刻前往該地協助,補助當地教育經費也協助當地學生赴臺升學,華校在華人村中紛紛設立。

其次,中共進入當地華校手段的轉變,從寒冷的北風轉為溫暖的太陽,逐步投入資源扶助當地的華校。但大概在1985開始,中共以一中原則向泰國政府抗議泰北華人村中所謂的「國立編譯館課本」,泰國政府對泰北華校進行取締,清萊地區的華校紛紛轉為地下化,聽聞當地人說躲到到民宅上課,或在上課地點設立佛像,類似在禮佛等等,同時,泰國剿共戰事結束,也在山中加速建立泰文學校,將外來移民的子女納入泰國義務教育系統之中。

民國八十年代臺灣經濟起風,泰北華人村以能到臺灣就業和升學為榮,甚至曼谷很多台商雲集,中共走出文革動亂反而學習起臺灣的經濟模式,對外不再要求泰國政府取締華文學校,在1993起泰國政府放寬取締政策,我國僑委會逐漸補助當地華校蓋教室,運送泰北版華文課本到當地作為教材等等,中國災胞救助總會的泰北難胞救助工作團更進行對當地全面性的扶助,除了農業,醫療,運輸等等,對當地華校大力的扶助,泰北村中學習華文風氣很盛,希望能改變家中經濟環境,這些措施也延續華人對華文的學習至今,因此當地學齡學生白天到泰文學校上學,晚上有意願學習中文則到華文學校。

但同時隨著中共經濟勢力的逐步崛起,加上泰國清萊當地老一輩華人的凋零,反共的氣氛不存在了,當地1980年代後出生成長的華人已經融入泰國,國共內戰那是上一代華人的故事。中共轉而在泰國持續的經建合作,近年又在清邁設立領事館,為了扭轉上個世紀的形象,模仿起我國早年僑委會和「中國災胞救助總會」(後更名為中華救助總會)在當地的扶助模式,在泰國清萊和清邁當地設立基金會,在泰北山區進行慈善活動。中共逐步提供經濟資助給當地山區華校,並積極參與當地華校的各項活動,以溫暖和幫助同胞的訴求,甚至不排斥我國國旗國歌和教材,先以進入當地華校再說,就逐步和清萊當地華校合作,慢慢地很多華校就改用對岸教材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