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實施強而有力的國安教育常態化的背景下,近期多地發布2025年省級公務員選調生考試公告,其中明確規定了不再開放來自海外多所名校的中國留學生報考,原因多指海外院校學生無法查證所謂「政治審查背景」的問題。包括對於一些科技和能源產業也採取了約聘制公務員的模式,官方說是防止國安風險問題。
2023年中國官媒《中國新聞周刊》在一篇題為「定向選調生,要招『海歸』了」的文章中稱,包括北京、上海、山東、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在內的多個省級行政區,已經對歸國留學生開放了定向選調。
曾經海外名校畢業生成為各地政府的熱門選聘,如今卻相繼被拒於門外,讓不少中國留學生突然感到措手不及。
中國的公務員一般以兩種形式的「編制」存在,即「行政編和事業編」。而選調生分為普通選調生和定向選調生。
兩者的選撥都會經過政審、筆試、面試、試用等流程。中國多數年輕人首先會選擇報考「行政編制」且這種形式涵蓋絕大多數的職能部門,例如公安部門。而那些「事業編」單位的招聘則主要在一些基層單位,且流動性較大,例如教育局的文員。但如果想轉為穩定的「行政編輯」則需要在每年2月到5月份參加當地「選調生」考試。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曾表示,非定向選調(普通選調)選調生多數分配到鄉鎮和街道等基層單位工作;而定向選調生往往面向縣、市機關,甚至是省直機關。
還有一些崗位會存在諸如「三支一扶(到中國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西部計畫(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中國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至3年的志工服務計畫)」、「公益崗(指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購買勞動力所提供的崗位)」等形式,這些多是為考取「事業單位編制」的主要捷徑之一。
在中國經濟下行週期不斷延長之際,中國許多大學畢業生相繼放棄「考試研究」(考研)轉而「考公」,目的是為了博得一個「鐵飯碗」。一些曾經飄洋過海的留學生在全球經濟不斷放緩之際,因為簽證、生活習慣和個人規劃的問題而轉戰中國國內考公市場。
相較於幾年前的招聘氛圍,這些留學生被認為是「先進經驗的代表」也有人認為這些人只是「水了一個學歷」的問題,即「學沒學到什麼,只是學歷鍍金罷了」。由於近期部分來自香港、澳門及韓國的院校相繼爆出有中國學生進行學歷造假事宜,導致中國一些政府部門不得不縮緊招募政策,加之中國長期堅持「泛國家安全化策略」,一些持有民族主義觀點的中國人認為「這會阻擋不少間諜的滲透」。
這次明確拒錄留學生的省份除了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傳統「考公」大省外,連具有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也明確了不再招收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