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蔗糖是高單價作物,只有有錢人家才經常有糖吃,所以台南人嗜甜,以吃甜來顯示身家,很多料理會加糖,不但酒家菜(如寶美樓)偏甜,連庶民的家常菜,也會加一匙糖,這是到台南吃吃喝喝,要先有的心理建設,因此台南的甜食獨步全台,一點也不令人訝異,不過隨著社會變遷,西式及日式糕點引進,傳統台南甜點已經式微。
新娘餅舊永瑞珍
現代人結婚,喜餅都用西式,又貴又難吃,漢餅才有喜慶的味道;早年台南人嫁女兒,事關面子,嫁妝一向豐厚,相對的就會要求吃多少「份」喜餅,以分送親友,份數多寡事關雙方面子;嫁妝由女方給、喜餅是男方送給女方吃。
所謂一「份」喜餅,早年是大圓餅一對,每個直徑約30公分,但現在家庭簡單,吃不了這麼多,圓餅就縮小約直徑15公分,縮小了2/3;或是用方盒,一式六塊,像烏豆沙、蓮蓉、白豆沙、棗泥、五仁、鳳梨酥、綠豆椪、蝦米肉餅,口味很多,隨主家搭配。
舊永瑞珍是老店,在李安高中時期愛去的全美戲院旁邊,若逛過去,就買塊小的餅嚐嚐,體會府城百年風味,也看看即將消失的手繪電影看板,畫師是顏振發老先生,曾被英國BBC喻為「台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畫家」。
椪餅
椪餅或許應寫成膨餅,是老甜點也是補品,烘焙時用烤的,餅皮膨脹而呈中空,所以稱椪餅,內塗黑糖漿,吃起來略硬而有甜味,用於祭祀,後來成為甜點;椪餅原先已經幾乎被遺忘淘汰,但林百貨重新包裝擺出來賣,又活過來了,這表示老東西加入「文創」思維,還是可以找到活路。
除了作為零嘴,椪餅以前也是女人坐月子補品,用麻油煎,煎時在餅中間用鍋鏟挖個洞,再打顆蛋丟進去,略壓扁即可,有麻油有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就是補品;作為零嘴,因裡面有黑砂糖,所以吃起來甜甜的,但如是而已,老實說面對爭奇鬥豔的甜點,椪餅實在不討喜。
箍仔粿
就是車輪餅啦,也有人稱紅豆餅,台南早期稱它「箍仔粿」,「箍仔」就是圓圈圈,因為形狀像桶箍,所以被稱為箍仔粿,是以型命名的甜品。
從其使用工具來看,應該是日本人傳下來的,因為做法類似鯛魚燒,並不是台灣原生零食,因為占地不大,營業額也有限,所以不是店家的生意,而是借用店家門口擺攤,早期只有兩種口味:紅豆與克林姆,也就是奶油。箍仔粿沒有消失,在台南或台灣處處可見,台北微風百貨旁的那家,生意鼎盛,財源廣進。
台南傳統甜點已經式微,但台南的「甜」,卻在原先認為應該是「鹹」的料理或點心中悄悄寄生著—
炒鱔魚、鱔魚意麵
淮揚菜的炒鱔糊,和台南炒鱔魚類似,但台南炒鱔魚是鱔魚切塊,較大器,此外還有一個區別,就是台南炒鱔魚的勾芡會用糖來調味;鱔魚意麵就是炒鱔魚加了意麵,麵攤上一坨坨乾硬已經油炸處理過的麵團,就是意麵;點餐時,說「炒的」,老闆就知道客人只要炒鱔魚,不要加麵,如果再加句「乾的」,老闆就知道你是行家,要乾炒不勾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