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前瞻能源仍不足期待─評中研院長廖俊智的能源新規劃

2025-01-17 06:40

? 人氣

廖院長目前提出的電力新配比仍不可行,主要問題發生於「如何滿足未來增加之2200億度電力需求」。2200億度占2050年全部用電之44%。圖一顯示此部分之電力將由海洋能、生質能、地熱、進口氫氨及新核電供應,本文一一檢討這些能源是否足以供應臺灣44%之用電需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依表一,兩年前中研院報告中預估2050年海洋能將提供5.5%電力,生質能將提供2.7%電力,地熱將提供10%電力,進口氫氨更將提供14.3%電力,四者共將提供全臺32.5%電力。

但依國際能源總署兩個月前出版之「世界能源前景」年度報告顯示:依全球而言,2050年海洋能將提供0%電力,生質能將提供3%電力,地熱將提供1%電力,氫氨將提供1%電力,四者共將提供全球5%電力,遠低於中研院預估之32.5%,更不要說圖一的44%。細查臺灣在此四種能源與世界其他國家相較並無任何特殊優勢,何能提供臺灣32.5%電力?

若以上四種能源共可提供臺灣5%電力表示唯一可行的「新建核電」必須提供臺灣近40%2000億度之電力,相當於新建20部核四機組。核電機組之前置作業及現場施工時程都極為漫長,由規劃至商轉保守估計15年絕不為過,表示即使2025年開始規劃新核能機組,第一部機組將於2040年商轉。十年之後的2050年要有20部核能機組商轉不也是天方夜譚?

廖院長演講修正了不少兩年前中研院報告中的迷思,但對海洋能、生質能、地熱及進口氫氨仍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很不幸這些也正是政府大力鼓吹的「前瞻能源」。國際能源總署並不看好此類「前瞻能源」,臺灣政府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重押此類能源是較「非核家園」更嚴重錯誤政策,恐又將成為能源騙局及弊案的溫床。以中研院位階之高,更不宜推波助瀾。

其實由廖院長演講得到的真正教訓為:依現有科技,2050年淨零排放無法達成。當天朱棣文演講也指出人類碳排恐將突破550ppm,表示2100年淨零都不可能,遑論2050年。許多科學家認為激進能源減碳必將失敗,人類恐不得不採用地球工程手段為大氣降溫。政府應及早誠實面對此一事實而非跟隨錯誤的流行思潮起舞,將臺灣帶入一方面缺電,一方面電價大幅暴漲的深淵。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