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臺灣現代民歌開拓者之一的李雙澤,留下了2首代表作:《美麗島》和《少年中國》。現在這2首歌名,似呈現政治兩極的相反符號,但當時是由同一組人:胡德夫、楊祖珺,經常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一起唱,為何那時卻沒有違和之感?(請參見上周本專欄《摘棉花、採茶菁─永續我們年輕的歌!》)
因為在2000年前,大多數人在潛意識中,且至今仍在默默實施的一個集體行為概念:「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
第一階實驗分享:經濟自由化
1987年11月,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我是在一個月內即出發,第一個科技探親團中代表「神通集團」的團員,也是第一位進入大陸觀察報導,兼任《聯合報》的特約記者。現在仍有許多影視,記錄了當時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我有幸可以作為第一手的見證。
第一團的團員與其代表公司,有高比例從當時到現在,就前往大陸發展,帶去的不僅是科技、製造、國貿,更是經濟自由化的基礎思想,促成了大陸實質「訓政」的實現,在歷史的定律下,大陸的人民一定會繼續向前走。同時,也產生交流回饋,給了我們更多必須思考,為下一步如何再實驗改善的課題。(「訓政」是指「政治制度」與「利益分配」的組合狀態,仍有強人,但國家目標包括分享人民利益,其知識意義,請參考本專欄《軍訓憲─國家階段式發展•對人民最有利》)
唯2000年後,發生了「民族與制度混淆」的現象,原來兩岸各黨的共識,包括民進黨寫在代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的宣示:兩岸民族相同、制度不同。因陳水扁貪腐自救,與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使有些人「將兩岸制度的不同,誤導為民族的不同」,而過於極端的力道,一定引起另一個極端的反彈,又出現一些人「將兩岸民族的相同,誤認為制度的相同」。(請參見本專欄《九二共識是蝦米碗糕?就是《臺灣前途決議文》啊!》)
原來實驗的自變項是《美麗島》,應變項是《少年中國》;卻在黨國力量再度復辟進入媒體操作後,以資訊覆蓋法,斬斷了兩者的因果關係。
第二階實驗目標:不當鐵粉當主人
臺灣新實驗的目標是什麼?先講結論:就是要拋棄人治、尊重初選競合,人民是要做選舉的主人,而不是候選人的鐵粉。
「訓政」要靠教育、經濟,將財富分享給人民,政府責任較多;而「憲政」要靠法治與公民素質,將尊嚴也分享給人民,人民的責任反而較多。
許多人埋怨「臺灣的選民」?選民不就是你和我嗎?
我們應該從科學數字來解決問題,選舉就是定期反映民意普查結構,將歷史上國家方向的決策,由砍人頭改為數人頭。
賴清德只有偏向備戰的28%選民,比懶得理誰是老闆的30% 還少,比偏向和平的 42%選民更少,但為何後者要分裂而放棄治理?為何一定要緊跟一個山頭,而不選擇以理念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