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結婚嗎?」「要,我想。」「好,那我們逃走吧……」
2011年在緬甸若開邦一個只有蟲鳴聲的靜謐夜晚裡,羅興亞穆斯林貌貌蘇(Maung Maung Soe)跟若開佛教徒臘梅(Daw Hla May)的心情像是初次上戰場的士兵,恐懼中帶著少許的興奮。他們瞞著家人,帶著輕便的衣物跟錢財,趁著夜色掩護、月光引路,在那天告別了從小養育他們的緬甸若開邦。
貌貌蘇與臘梅之間的戀愛在若開邦不被允許,而讓他們受到壓迫最後必須逃離家鄉的原因,除了羅興亞人與若開族之間長久以來的恩怨之外,還有上至政府、下到人民對羅興亞人排山倒海的歧視。
「羅興亞人在那裡,衣服如果穿得比較光鮮一點有可能被打。因為在其他族群眼裡,我們沒有資格過好的生活。」貌貌蘇表示像他與臘梅這樣的戀愛除了是禁忌,甚至還可能惹上殺身之禍。「我們不可以牽手,也不行像一般人一樣在茶館裡約會。我還聽過有人不知道為什麼,不明不白就被殺掉。」貌貌蘇說。
羅興亞人在緬甸的人數約48萬人,不到全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一,加上軍政府長期煽動仇恨的政策,意識形態漸漸深植人心,讓他們在緬甸像是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緬甸社會憎恨羅興亞人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期的不平等政策,殖民者鼓勵原本住在孟加拉吉大港地區的穆斯林進入若開邦開墾,並與當地的若開族分而治之,種下日後衝突的種子。二戰時期,英國組織若開邦的羅興亞人成立「V支隊」,抵抗日軍入侵;戰後,「V支隊」以若開族曾在戰時向日軍靠攏為由,對其展開報復,超過十萬以上的平民死傷、上百個村莊遭燒毀。
這些歷史深深烙印在若開人的心中,成為了今日羅興亞人遭迫害的原因之一。
此外,前緬甸軍政權也在國族意識上進行操弄、取消羅興亞人的公民身分,企圖將這個種族連根拔除。2012年的衝突導致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實施隔離政策;2017年8月,若開邦大規模的迫害讓超過60萬的羅興亞人跟貌貌蘇與臘梅一樣,被迫踏上逃亡的路。
逃出來之後呢?
決定跟著貌貌蘇為愛走天涯的臘梅雖然表示自己不曾後悔,但談到逃出至今完全沒有聯絡的家人,臘梅臉色變得沈重:「家人應該是恨透我了,因為我愛上了一個羅興亞人。」這樣根深蒂固的歧視除了緊緊的跟著羅興亞人之外,還會像是病毒一樣、擴散到任何跟他們有關係的人身上。而選擇了離開這條路,其實等於是遭到緬甸無限期的放逐。
為了躲避殺戮、壓迫,尋求一線生機,羅興亞人不斷從家鄉緬甸逃出。在2017年底的統計中,因為8月底的屠殺導致大量羅興亞人在3個月之內逃離緬甸,讓鄰國孟加拉反而成為世界上羅興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緬甸的羅興亞人口數量甚至比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同族人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