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政體下的決策者:《夢遊者》選摘(3)

2015-08-31 05:00

? 人氣

威廉二世的為確實對德國外交部造成一定影響,但沒有對德國外交政策的方向起到決定性作用。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認識到自己無能為力且與真正的決策過程脫節,威廉二世才不停的表達自己的空想。例如後來發生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入侵波多黎各、全球針對大英帝國的戰爭風暴、將中國劃為自己的保護國,這些都是一名異想天開的人士按照自己的地緣政治思維勾畫的藍圖,並不是經由多方討論、嚴格審視下制定的政策。如果一場真正的衝突迫在眉睫,威廉二世會立刻偃旗息鼓,為德國尋求各方理解,解釋不發動戰爭的原因。一九○五年底,德國與法國的緊張關係劍拔弩張時,威廉二世驚慌失措的告訴比洛,國內的社會主義運動比國外的戰爭更值得關注;次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不期而來,與卸任的法國外交部長泰奧菲勒.德爾卡塞會面,這又讓威廉二世坐立難安,他告誡首相,德國的槍炮和海軍還不足以應付一場戰爭。威廉二世只是嘴上逞強,但當麻煩真正來臨時,他卻百般試圖逃避。面臨一九一四年「七月危機」時,他確實按此原則行事。一九一二年五月,法國駐德國大使朱爾.康朋(Jules Cambon)在一封寫給法國外交部高官的信中說:「很奇怪,這個人如何能言語魯莽衝動,卻在行為上表現出謹慎和耐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論歐洲的君主是否對政治進行積極干預,但他們的存在的確是造成國際關係不穩定的因素。只有部分實行民主的君主體制呈現多樣的特徵,這些君主是被他們的執行機構所認可,他們能夠直接干涉國家的媒體和人事,並且對每項決策都有最終責任。純粹的外交政策已經不復存在,因為君主會參與重要的國家議題─毫無成果的比約克會晤便很好的證明。然而,外交官和政客(尤其是君主自己)將君主視為總舵手,以及國家政策的擬人化形象,他們的存在使得決策過程的核心一直處於不確定狀態。在這種意義上,國王和皇帝是國際關係混亂的根源。這種明顯的缺失讓各國都在努力建立明確和透明的外交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在所有地區的君主制度中發現相似的情況),國王或者皇帝成為分散的控制鏈條上唯一的匯合點。如果他無法行使職權、無法彌補憲法的缺失,那麼國家體系的問題則永遠無法解決,國家也不會團結。而這些君主往往都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或者說,他們一開始就拒絕這樣做,因為他們希望有權執行各種關鍵議題,使自己的觀點得以保留,並顯現自己的卓越。這樣的想法破壞了決策過程。當時的情況大致是:相關大臣所做的決策很容易被其同僚或對手推翻或破壞,這些大臣經常覺得很難使「他們的行為與大環境相融」。在這種疑慮下,大臣、官員、軍事指揮官,以及政策專家都認為自己有權將各自的提案納入討論範圍,而不是個人對政策結果負責。此時,人們感到必須與君主的步調一致,

於是出現相互競爭和拍馬屁的文化,這破壞了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繫,而這種聯繫能夠為決策提供更平衡的解決辦法。這樣的結果造就了派系之爭與誇張虛浮且十分危險的政治文化氛圍,以致釀成一九一四年七月的災難。

*本文選自時報文化出版的《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一書,作者克里斯多福‧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英國劍橋大學歐洲現代史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澳洲人文學院院士。曾於2007年榮獲英國歷史學界殊榮「沃爾夫森歷史獎」。他曾因對德國歷史研究的突出貢獻,被德國政府授予十字勛章。他所著的《夢遊者》被歷史學者們公認是史才洋溢、史識突出、史筆出眾,把史書寫到登峰造極之境。克拉克指出,當時歐洲諸強的領導人都像患有夢遊病,看不清事實,高估自己、錯估形勢。因此認為一戰「不是犯罪,而是悲劇」,是集體夢遊中的大悲劇。然而至今,一戰開戰已滿百年,而戰爭依舊不斷,世人如夢遊者一般,仍舊無知於己身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夢遊者書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