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重要的「泛財經新聞」,既非中國股災,亦非FED升息與否,而是中國一胎化正式終止,改以二胎化代替,其對全球及中國經濟的影響既深又遠。
馬寅初與毛澤東的戰爭
中共建國後,《新人口論》作者、中國著名的經濟學與人口學者馬寅初就倡導節育,但毛澤東認為「人多好辦事」、「中國人口就是增加十億又何妨?」馬不改其志,氣得毛澤東說「馬寅初向我們下戰表,…..看來,馬寅初不願自己下馬,我們只好採取組織措施,請他下馬了」最後搞到他丟掉北大校長職務、被各方批判。
一直到1970年代後,中國人口問題日益嚴重,中國政府才在1973年開始推出計劃生育、鼓勵晚婚與少生;1979年一胎化政策正式上路。中共幫馬寅初平反時,胡耀邦那句「當年毛主席要是肯聽馬寅初一句話,中國今天的人口何至于會突破十億大關啊!批錯一個人,增加幾億人。我們再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了。共產黨應該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了!」算是為這段毛馬之爭下了歷史結論。
人口問題既是社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成長主要來源,一個是投入增加(最明顯的是勞動力增加,及資本投入增加),一個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出成長(生產力提升)。但人口增加對不同階段的經濟體而言,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吃掉所有經濟成果的人口增加
人口快速增加固然是增加了勞動力,但對處於初級資本累積階段的落後經濟體而言,卻可能拖慢資本累積(包括優質的人力資本),反而讓經濟無法進入成長理論學家羅斯托成長理論中的「準備起飛階段」─白話文說是「吃掉所有經濟成果」。
貧窮落後的社會,生養眾多、缺乏教育、難以脫貧。實施節育後,社會需要扶養者減少,伴以眾多勞動力投入市場,既利於資本累積,更讓經濟長期成長,這是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期,一般稱為「人口紅利」。學者研究包括台灣在內的四小龍、亞洲小虎的經濟成長,還有近30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快速成長,大概有3成多是來自人口紅利。
人口結構中,最佳情況是生育率能保持在2.3左右的替代率,但大部份經濟體在社會進步、所得提高到一定程度後,生育率都會下降,人口逐漸老化,終而出現「人口負債」─工作生產者少而需要扶養的老幼多,這時政府的政策反而都是改為鼓勵生育,先進國家如此,台灣亦復如此。大部份國家都是自然進入人口負債階段,但中國則是以人為的一胎化政策,既讓中國快速享受人口紅利,又讓中國快速進入人口負債期。
中國消失中的人口紅利
2013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首次較前一年減少240萬,老人人口占近10%,學者預估到2020年每年新增勞動力比2010年少3成;有利的扶養比之「第一人口紅利」即將消失,雖然未來仍有財富支撐的「第二人口紅利」可收穫,但整個經濟已通過「劉易士第一拐點」(指農村剩餘勞力枯竭),近年中國工資快速上漲即肇因於此。對未來最極端的預測是:如果政策不改,中國人口到2030年開始減少,到2100年人口會減少到只剩下三分之一:約4.5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