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脫歐公投 歐洲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勝仗
6月23日當天,眼鏡碎裂聲此起彼落,英國3358萬選民以51.89%對48.11%決定脫離歐盟,創下歷史先例。隔天卡麥隆宣布辭職,原任內政大臣、只願意「口頭支持」留歐的梅伊7月接掌首相。歐洲民族、民粹與種族主義打了一場歷史性的勝仗,也預示了同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
就跟許多夫妻的離婚過程一樣,作出決定相對容易,接下來談條件就痛苦了。經過一番折騰,梅伊政府在2017年3月29日正式啟動《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相當於歐盟憲法)〈第50條〉(Article 50),意思就是:英國與歐盟必須在2年之內完成談判,讓英國在2019年3月29日深夜11時(布魯塞爾時間12時、台灣時間30日上午7時)正式脫離歐盟。
不對等談判:英國有求於歐盟者多,歐盟有求於英國者少
兩年看似漫長,但倏忽即過。英國與歐盟雙方看似你情我願,但談判始終一波三折。歐盟擺出有恃無恐的高姿態,而且一方面要優先維護其他27國的權益(愛爾蘭邊界問題就是顯例);一方面要「殺雞儆猴」,為歐陸各國蠢蠢欲動的反歐盟勢力踩煞車。英國雖然口口聲聲「拿回我們的國家主權」,但也深知歐盟這個人口5億、含金量又高的市場丟不起。換言之,這是一場很不對等的談判:英國有求於歐盟者多,歐盟有求於英國者少。
外部環境如此困難,英國內部陷入嚴重分歧。留歐陣營有許多人始終無法接受公投結果,能接受者則要求儘量保存英國與歐盟的關聯、歐盟對英國內政的影響,亦即所謂的「軟脫歐」(soft Brexit)。光譜的另一端則是「硬脫歐」(hard Brexit),恨不得與歐盟一刀兩斷,深信英國「走自己的路」更能虎虎生風。
為了凝聚國人支持,梅伊大膽出擊,2017年4月提前解散任期不到一半的國會下議院,6月進行改選,企圖以選票與席次換取更強而有力的授權(mandate),作為與布魯塞爾討價還價的後盾。結果梅伊嚴重失算,保守黨席次不進反退,必須拉攏北愛爾蘭極右派小黨「民主統一黨」(DUP)才勉強過半,苟延執政,面對歐盟的高姿態也更為弱勢。
梅伊敲定《退出協議》軟脫歐、硬脫歐都不滿意
好不容易,梅伊政府在2018年11月總算與歐盟敲定了《退出協議》(Withdrawal Agreement),英國要付歐盟高達390億英鎊(420億歐元)的「離婚帳單」(divorce bill);雙方在2019年3月29日脫歐之後進入「過渡期」(transition period),繼續商定雙方未來的關係,期望在2020(或2022)年底截止之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